在儒家那里,君子具有理想人格的意义,指有才德之人。所谓比德,是指自然物(如山、水、松、竹等)的某些特点使人联想起人的道德属性,借为人的道德品格、情操的象征,因之赋予自然物以道德意义。于是自然美的欣赏中就包含了道德内容,自然美就升华为道德美、人格美。人通过自然物来进行价值观照、自我反思,使人格对象化、人格理想物化,使君子形象通过自然物表征出来,从而使抽象的道德范畴有了具象显现,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衍化为对特定自然物的赞赏,引为楷模。 中国古代的比德思想十分丰富,择其要者有:以天地比德、以山水比德、以金玉比德、以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比德等。 一、以天地比德 关于天的含义,傅伟勋认为有六义,即:天地之天、天然之天、皇天之天、天命之天、天道之天、天理之天。冯友兰认为有五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张立文认为有三义:(1)自然之天(天空之天、天地之天、天然之天);(2)主宰之天(皇天之天、天命之天),指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创造万物主宰一切的人格神;(3)义理之天(天道之天、天理之天)。这里的理, 指事物的客观规律或精神实体、伦常义理。不管作何理解,天在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神秘莫测的,令人敬畏的,它给人带来光明和黑暗,发出风雨和雷电,而且可望而不可及。 与天相对应的是地,天地是人置身于其间的两个庞然大物。地宽广无限,积厚而不可测,又兼化育万物,亦不由人不生神秘敬畏之情。 古人以天地比德,以天地之属性比喻君子胸怀品性,要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博大恒久,循则有常。古人以“大”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美,天地可谓大之极也。《论语·泰伯》云:“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庄子则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 既天地为大之极,故非盛德君子不能比于天地。君子修身,以天地为范则,其意亦在胸怀、品格、行止、形象之博大恒久。 古人还认为,天道是恒常的、有规则的、稳定的、可信赖的,人事之礼本于天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由天行有常出发,古人强调君子之行事应有条不紊,持之有恒,不因人易、不违常道,有礼有法有度有节。 仁厚惠施,公正无私。所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系指人类及万物的生长蕃衍均赖天复地载。《易·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大地承载万物,被比作车舆,因称地舆。《淮南子·原道》:“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儒家向往德治仁政之天下,强调君子须谦恭待人,胸怀坦荡博大,具有一种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的精神,既能容人,亦要惠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天地承载人和万物,且无厚此薄彼之嫌,故亦是公正无私的体现,君子亦应具有这种品格。《管子·霸言》谓:“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大道。”其注曰:“地道平而无私”。 自强不息,以诚为本。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刚健有为、崇德利用”的文化。周易明确感受到天体运行,永恒不止;大化流行、演而无穷,有德之人应效而仿之,做到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儒家孔孟那里,一直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对社会生活持积极的参与意识,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孔子不无自矜地说:“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而“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仅是君子之德,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中华民族希望之所在。 孟子还更视天为至诚的道德本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就是说,天是诚的,人须仿效之,力求达到诚。他还认为,人心是“天之所与我者”,“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可见孟子视天人合一,以天为人的美德之本,人能持有诚的美德即为君子。 二、以山水比德 在《论语·雍也》篇,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是最早以山水比德君子的。《荀子·宥坐》、董仲舒《春秋繁露》、韩婴《韩诗外传》、刘向《说苑·杂言》中,亦有内容比较接近的关于君子以山水比德的论述: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