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篇文章探讨了道德经验研究及社会学方法对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应该说,由社会学工作者提出的这类问题,会对广大哲学、伦理学工作者有所启迪。当然,为使我国伦理学研究真正无愧于时代发展,改变目前伦理学研究的困境,加强伦理学的哲学基础研究,恐怕仍是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诸如: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怎样特有的方式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如何理解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道德作为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与人类掌握世界的“实践—精神”及作为特定的文化存在方式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如何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及评价尺度即所谓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关系?发展市场经济是否必然地以牺牲道德乃至人本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代价?怎样运用科学历史观观察我国目前的道德发展状况,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以使伦理学研究对现代化建设真正有所助益?所谓“滑坡论”、“爬坡论”之间的争论是否反映及反映了何种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分歧?如此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否正确和深入,势必影响到调查、问卷等实证化方法的效果和水平。 伦理学作为一门“实践的哲学”,其区别于一般哲学的基本特征便在于它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道德心理及道德行为的具体研究,提出一系列引导人们社会意识、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生命价值、人性善恶这类抽象论题的一般性探讨上。然而,尽管我国伦理学界早就在理论上提出了“历史的分析”及“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但在实践上却仍然偏重于对道德的性质、原则、范畴、规范等理论命题作知识性的讨论和抽象设定,而较少对特定时期广大群众的道德实践及其背景作深入具体的考察,致使我们提出的一些道德建设目标和社会调控手段往往脱离公众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心理,难以达到有效规范公众行为、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实际效果,从而使伦理学这样一门联系着千百万人社会实践的人文科学变成了一门书斋里的纯学问。究其原因,除了我国现有的伦理学体系在理论建构上有忽视道德经验研究的倾向外,在实践上未曾找到一套切实有效的开展道德活动研究的可操作的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为此,本文拟结合我国目前道德研究的现状,重点探讨道德经验研究在伦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某些社会学研究手段运用到道德经验研究中的可能性,以求为当前的伦理学研究寻找一条理论联系实际的可靠途径。 一、当前我国伦理学研究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我国的国民精神生活日趋贫乏,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下降,社会经济生活、公共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都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甚至失控倾向,也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一现象已经激起了全社会从上到下的深切忧虑和广泛关注,也向我国伦理学提出了十分紧迫而严峻的课题。 如何认识九十年代中国的道德现状,并且怎样通过切实有效的努力去改善当前的道德状况?许多伦理学家乃至经济学家都为此绞尽了脑汁。91年以来,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关于商品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专题学术讨论会,发表了一篇接一篇的分析当前道德问题症候的文章。有人惊呼“滑坡”,也有人欢呼“进步”;还有人沉重地宣告这是“经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是历史的“二律背反”;也有人将问题归结为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暂时性“过渡”现象。然而,不管伦理学家们的理论探讨如何热烈,面对现实生活中依然故我的道德状况却全都束手无策。过去对社会道德行为有着强有力调控手段的政府宣传机构和教育部门致力于改善道德现状的努力,也都收效甚微。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探讨的各方均未向我们提供关于当前道德状况的准确描述和分析,而这些描述和分析并非依靠抽象的理论设定或简单的逻辑推理就能得出的。 在我们看来,之所以我国伦理学面对现实的解释力贫乏,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回答没有说服力,其部分原因正在于长期以来伦理学界缺乏对现实的道德状况和社会道德心理的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缺乏对公众道德经验的实证研究,以致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研究方法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已经陷入了难以解决现实问题的窘境。 怎样摆脱当前道德研究的困境并推动新形势下的道德建设呢?我们认为当务之急便是加强对道德经验的实证研究,为此必须改进传统的伦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而这恰恰是我国伦理学界长期忽视的问题。 我们认为,我国伦理工作者现在需要更多地把眼光投向现实,将道德经验研究作为进行道德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对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的道德实践及其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作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并逐步总结出一套考察社会道德状况的便于操作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伦理学空谈理论、远离实际生活的弊端。 二、道德经验研究的重要性 那么,道德经验研究在伦理学理论建构中究竟应当占据何种位置?又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加以操作呢?我们还需要再作一番正本清源的工作。 历来对一门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往往因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乃至不同学者的特殊知识结构和研究视角而各有侧重。伦理学以人类的道德现象以及道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这一点在我国理论界似乎是达成了共识的。然而,古今中外符合对道德现象研究这一界定的伦理学范围相当宽泛,从元伦理学的逻辑形式分析到道德价值、道德主体、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研究、行为境况及行为的有效性探讨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还出现了各种职业道德乃至科技现象中的道德问题研究。不仅如此,不同伦理学派的研究着眼点和方式也千差万别,有学者热衷于理论体系的建构,也有人专注于对人们道德行为的剖析,还有人致力于道德社会调控的尝试(如日本的实践伦理学)。而各种学派对研究方向和内容的选择,恰恰反映了他们对伦理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