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和人道主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魁森 吉林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般认为,商品经济和人道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是人道主义的经济基础,人道主义是商品经济的思想旗帜。但实际上,两者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商品经济一方面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主体价值、主体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人的物化、异化及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人性扭曲。面对这种矛盾,以往的研究或是完全以经济要求湮没人道要求的相对特殊性和独立性,以自然主义态度对待人类在这一历史时期所遭受的痛苦和磨难;或是以脱离历史的一般、抽象的人道要求去看待这些矛盾,以理想主义、泛道德主义态度去评判历史。这两种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引发了历史进步评价尺度等问题上长期的激烈争论。

      这是一个深刻的时代性矛盾,是商品经济本身固有的。揭示这个矛盾,将包含着对商品经济时代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谜的合理解答。

      一、人道主义主题的转变:从论证“人的解放”到批判“人的异化”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商品经济要求同人道主义主张尚未显出明显的矛盾。商品经济需要的自由、平等就是人道主义的要求,人道主义提出的“天赋人权”口号也是为发展商品经济作论证的。17、18世纪的启蒙学者真诚地相信,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将为人类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然而,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结果却与人道主义的初衷大相径庭:它没有实现一般“人”的解放,而只是少数资产者的解放;不是实现人作为人的完整价值,而只是注重人的商品效用价值,甚至把人的尊严和人格也变成交换价值;生存竞争、弱肉强食代替了人类之间的友爱和互助;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导致了社会的极端不平等……。面对这样巨大的矛盾和反差,19世纪的进步思想家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同时,也把矛头指向它的理论辩护——人道主义,揭露其欺骗性和虚伪性。我们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法兰西阶级斗争》等著作中不难看出,马克思对于那些不顾社会现实,仍然大讲抽象人道主义的人,是何等地愤怒和厌恶。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想从根本上否定或取消人道主义。就其抓住了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来说,人道主义是有深厚根基、合理内容和长远生命力的。面对19世纪上半期的社会矛盾,它所需要的不是变更人这个主题,而是变更关于人的理论内容和表达形式。如果它不能克服传统理论的矛盾和弊病,不仅不能发展,反而会成为进一步观察社会问题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批判人道主义,实际上是拯救了人道主义。主要是经过马克思,人道主义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即从以“人的发展和解放”为主题论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合理性,转向以“人的异化和非人化”为主题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进行社会文化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及为之辩护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之最不人道处,就在于把劳动者即商品的创造者本身变成一种商品。它们不把劳动者当作人来考察,而仅仅是当作工人来考察。“工人完全和一匹马一样,只应得到维护劳动所必须的东西。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当作人来考察;它把这种考察交给刑事司法、医生、宗教、统计表、政治和乞丐管理人去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56页)这就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的问题上的悖论:它一方面宣扬人的利益,却又不关心劳动者的利益,它所关心的只是财富的增长,而不是人本身。

      如果只是一般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性和反人道性,那还没有超出道德批判的水准。马克思的贡献在于深入揭示了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源,即异化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确证。然而,正如马克思批评黑格尔对劳动的理解时所指出的,不能“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不关注“它的消极的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3 页)提出异化劳动概念的深刻涵义在于:它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外化,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中人的存在的矛盾,这个社会在对待人、使用劳动的消极方面和严重后果,它既发展人的力量又使人成为畸形的两重性矛盾状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主要探讨异化问题,到50—60年代,又进一步探讨了更为广泛的物化问题。物化是指,人类劳动的产物与人和人的劳动相分离,对人来说表现为外在的东西,它们的总和形成了另一个与“人的世界”并列的世界,表现为第二个社会的世界。在这里,主体人的联系变换为物本身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作为外在(经济)必然性支配着人的活动。在这个基础上,发生了两种相互联系的过程和变化:物的主体化,主体的物化。一方面是人的非人格化的过程。商品社会中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地消耗他们主体性的属性,如劳动、才能、名誉、良心、爱情等等,或者变成商品,或者被商品所排挤和压抑。甚至人本身也成为物的因素的人格化,如工人和资本家,就不是从人本身的属性,而是从物的因素(是否占有资本)方面去规定的。另一方面,又发生着赋予对象以主体性的过程。商品社会把主体性的属性从人转移到社会的物,用物的性质代替主体性,社会不是被人所支配,而是受假主体的形成物所支配,人的行为的社会标准,愈加表现为外部的物的尺度。

      马克思把这些科学分析概括为人的独立性与物的依赖性的矛盾,确实是抓住了商品经济时代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矛盾。这个时代性的矛盾及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西方现代思潮的发展,它已被普遍认同并扩展为世界性的发展主题。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分离与对立,都同这个根本矛盾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更是直接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理论,关心马克思主义对这种异化的揭露和批判,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社会批判特色的人道主义理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