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余敦旺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以前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其工作方法与当时人们的心理结构相适应;而目前效果所以下降,是因为人们的心理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心理结构特点,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尊重人的自我价值与自我利益,把对人的道德思想教育建立在满足职工需要的基础上。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4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日趋成熟,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作难做,效果下降,成为困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要难题。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存在与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变化不无关系。本文即就此作一探究。

      一、“倾斜的心理结构”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理基础

      所谓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是指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与当时环境相适应的一套工作方法。那时的政治任务是打倒反动派,建立革命政权,环境特点是极其艰苦、残酷、危险。它要求革命者时刻准备为革命贡献一切,甚至生命,而绝不允许革命者过多地考虑自身利益。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使革命者树立革命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使群众提高共产主义觉悟,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与此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就是以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主,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为主。在这种教育下,人们形成了不计个人得失,一切以革命利益为重的思想,把追求革命的最终胜利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任何对自我利益的注意都被视为异端,不但会遭到别人的批评,甚至也会成为自己内省的对象。正是这样一些人,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忠实地执行党的各项指示,最终使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也正因如此,我党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一直坚持了下来。

      但是,如果我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实际上,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对个人利益是忽视的,有时甚至是否定的。它很少顾及到个人的需要,不允许有私心存在。按照经济上的理解,这种不承认个人的自我利益与自我意识的工作方法,是很难被人们接受的。但事实上,人们不但接受了,而且从思想到行为都贯彻了思想工作的意图。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历史上确实成功了。那么,内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除了马列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的感召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吸引这一原因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即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与当时人们的心理结构相适应,也就是发达的“超我”与相对缺乏的“自我”构成独特的心理结构。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成年人的心理由“本我”、“自我”与“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是人的本能能量,受“快乐原则”支配,它不断产生各种需要,并以愿望方式予以“满足”;自我则受“现实原则”支配,它总是寻找现实的途径以直接满足需要;超我则是外在价值观的内化,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它负责使人以能被社会接受的方式去满足需要。这就是说,当人的“本我”充分发展,而“超我”发展不足时,人的行为就是极端自私的,人们会不顾社会公德的约束去追求自我利益;反之,当人的自我很弱,而超我却充分发展,则人就不敢追求自己的利益,极少采取直接措施满足需要,而是首先寻找一种社会力量作为自我的寄托和保护,并且借助这种力量间接满足需要。而中国人传统心理结构正是以后者为主。

      这一点,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表现为封建文化。封建文化又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儒家文化对人影响最大的要数“忠”、“节”、“义”等观念。在社会上,自我要绝对服从“皇帝”、“上级”;在家庭,自我则绝对服从其父其兄,这样,在纵向社会交往中,就没有了自我的位置。人们习惯于用上级、长官的意志代替自我的意志,结果唯上意识取代了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在横向社会交往中,人们又受着“礼义”的影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等,类似的种种道德说教,界定了人们同级横向交往中的行为方式。人们重义轻利,以道制欲,重人际胜于重个人,处处以“社会是否接纳”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事实上,这也形成了对自我的否定。

      这样,无论在社会交往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无论纵向关系还是横向关系,都不允许自我的存在。这种状况持续几千年之久,最终导致了“自我”的泯灭。

      然而,超我却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无论“忠”、“孝”还是“节”、“义”,都是以外在价值观的方式对人施加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来自民间,而且来自国家机关的强制。当个人采取顺应态度,行为符合这种价值观时,会受到各方面的赞扬;当个人采取抵触态度,行为违反这种价值观时,则会受到各方面的惩罚。这种赞赏和惩罚的经验被个体内化,就形成了超我。超我一旦形成,在心理内部就产生一种自省、自律的力量,使个体主动按照上级、集体的意识去行动。其表现,就是极易受上级和集体的支配。

      综上所述,中国人传统的心理结构就表现为相对发达的超我人格和相对缺乏的自我人格相并存。历史上传统文化虽然受到多次冲击,但毕竟没有造成根本的动摇。因此,直到建国后,中国人的这种心理结构也没有多大的变化。

      二、中国人传统心理结构的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传统的心理结构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基础,因而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自我慢慢发展起来,超我则相对弱化。这一趋势在中国几次重大社会变革中显得更为明显。

      1.“大跃进”运动对我国传统心理结构产生的影响。建国后,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多年为之奋斗的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因此劳动热情大为高涨。人们更加深信,通过努力共产主义也一定能早日实现。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人们提出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结果一呼百应,于是“三年赶英,五年超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此起彼伏,一时间从政策到舆论,都刮起了“共产风”、“浮夸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