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与接受过程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芳云(1974-),女,山东成武人,法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关系学院 山东曲阜 273165 张世欣 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经济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原文出处:
探索

内容提要: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规律密切相关。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机理与接受过程,分析接受机理中的反映、解读、筛选、整合、化解状态的运行,研究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前接受活动环节、现接受活动环节、后接受活动环节的思想心理变化,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4 年 10 期

字号: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的把握密切相关,因此,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研究与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与接受过程,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接受是人类社会交往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人类与对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从广义上讲,接受表示认可、吸纳和验收的意思,在哲学意义上,接受是“研究人类的思想文化产品与其认识者之间的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1]

      接受理论的凸显始于大众传播迅速发展、全球日益信息化、符号化的时代。在各种必需信息还很匮乏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没有多少选择和拒绝的余地。而在信息量空前增加,人们不得不在巨大的信息量面前有选择地加以接受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态度成为影响信息接受度的关键因素。从宏观上讲,人们对一切思想文化精神客体的接受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科学认识成果的接受,即事实接受;一类是对价值认识成果的接受,如对善恶、美丑、好坏等价值观念、价值准则、价值导向的接受,即价值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要属于价值接受,使受教育者树立起正面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大脑的各种活动体系的组织结构、功能状态的运作原理。它包括反应状态、解读状态、筛选状态、整合状态和化解状态这几个层面的运行和规律性变化。它们的运行具有环环相承、螺旋上升、多级反馈的特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呈现出阶段性与整体性、变动性与稳定性有序互动的有机统一。

      1.反应状态。反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感官系统(视、听、感、触)对外来接受客体(概念、思想、观点、形象)作出的大脑反应。是大脑受到外来接受客体刺激后形成相对应的观念形象在接受主体意识中的再现。接受主体大脑意识中一切观念形态的存在必须通过反应才能获得,大脑没有反应状态,也就不可能对外来接受客体进行复制和再现。接受主体的反应强弱归因于两个因素:一是所传递的思想信息的刺激强度、频率、覆盖度直接影响接受主体的反映状态。接受主体对刺激强度高的思想信息容易产生接受注意,对刺激强度低的、偶然性的思想信息往往忽视,有时需经反复刺激才能引起接受者注意和反应。二是接受客体对接受主体内在需要的契合度。接受主体的接受注意和反应有一定的指向性,对契合自己需要的外来信息能产生反应的集中;对不契合自己需要的外来信息则反应冷淡,甚至产生反感而拒绝接受注意。由此可见,反应状态是接受主体的思想接受准备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启动接受活动的起点。

      2.解读状态。解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主体的大脑意识对接受客体予以接收,并进行辨别、识读的活动。解读状态是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最初应对状态,即产生第一印象。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解读主要包括对思想传导者的意图性解读和对思想信息的与已相关性解读。经过这两方面的解读,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作出最原始的判断,这种判断虽然比较模糊,却是整体性的,可强化其接受注意,提升其信息接受的质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解读状态也受到需要和认知能力两方面的影响,接受主体凭借自己的需要和认知能力对接受客体进行解读,如果接受主体需要接受客体,并且认知能力较强,对接受客体的解读是全面的、客观的;反之则是局部的、主观的。但不论接受主体自身接受机理的解读状态如何,它都是接受主体的大脑意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

      3.筛选状态。筛选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主体以对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信息的解读和内在的需要为依据,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接受客体进行选择、过滤,使之进入思想库的活动。接受主体对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信息的筛选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可能以自身内储知识和经验为参照作出事实判断,也可能以自身价值观和利害关系为参照作出价值判断。根据这些判断,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进行轻重度分解、可容性分解和可信度分解,进而决定自己的认知取舍、价值取舍、情感取舍以及兴趣取舍。于是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状态:认可的、满意的、偏爱的,或者是冷淡的、拒斥的、逆反的。接受主体对认可和满意的肯定性信息,产生强烈的兴趣,产生思维和情感的跃动,并予以吸收;而否定性的信息则被冷落和排斥于接受主体的意识之外,但也未必都被淘汰;对于中性的、一时未引起接受主体兴趣而又难以否定的思想信息,接受主体则会宽容或默认,将其置于大脑“思想库”中,让时间去淘汰。筛选状态是接受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外来思想信息进行受拒判断的初级状态。由于各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各人的筛选程序也不一样。

      4.整合状态。整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运用大脑对接受客体容纳、整理、融合,进而归置为自身思想观念的建构重构活动。整合,即把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事与思想观点联系在一起,找出相互之间的关联,进行建构活动。思想接受中的整合即把新知与已知联系在一起,找出同心结,经过思维加工,产生新的认知结构的活动。在这种机理中,接受主体的思维边界被激活,产生思维咀嚼活动,加强思维消化过程。因为教、受思想关系有相同的、差异的、碰撞的三种不同类型,而出现不同的思想整合状态。如果外来的思想信息与接受主体固有的思想结构是契合的,接受主体就会接受它,并进行同化性建构,从而引起固有思想结构体系的丰富与质的提升,这对于接受主体来说是一个思想愉悦的过程;如果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信息与接受主体固有的思想结构有差异,接受主体在承受差异合理性的同时,或出于尊重对方,或出于有益自我,作出轻重权衡,进而调节自我,作出融解性的自我重构,这是受体思想的外向性吸纳过程;如果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与接受主体的已有思想结构差异过大,则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急迫性不强,外压力不大的,可冷置之,暂时存而不论;二是产生受、教思想碰撞,受体难以接受而又无法否定,则不得不顾应教育者,对自己已有的思想体系进行突破性重构,这是接受主体舍弃自我思想观念的痛苦过程。其间可能会出现柳暗花明、茅塞顿开、幡然醒悟的境界,也可能因在整合中冲突、对峙,以至于出现思维中断,情绪对抗的现象。但不论怎样,这种整合过程都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者的主体性的顽强状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