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灌输客体的变化与灌输理念的更新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芷英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新时期,列宁灌输理论提出的客体依据是否存在?如何根据灌输客体的变化更新灌输理念,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列宁灌输理论的客体依据出发,根据新时期灌输客体的变化特征,从灌输过程、灌输内容、灌输方法和灌输客体几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灌输理念的更新问题。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4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00年前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灌输理论。列宁的灌输理论是针对当时社会条件下,工人阶级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因素的限制,不可能自己产生社会主义思想而提出的。灌输理论在以革命和战争为主题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人、农民的阶级觉悟,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人阶级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灌输理论有没有过时?以及如何根据灌输客体的变化更新灌输理念?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的课题。

      一、列宁灌输理论提出的客体依据

      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他们为了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能够自发地成立工会,组织罢工,同个别资本家进行斗争。但是,“这些罢工本身是工联主义的斗争,还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斗争;这些罢工标志着工人同厂主的对抗已经激起,但是工人当时还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同整个现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对立,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注:《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317页。)列宁认为,工人阶级由于受历史条件、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限制,不能意识到自己贫困的根源,也不会把阶级的利益同整个社会政治制度联系起来,参加到推翻整个剥削阶级的政治革命中去。这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反映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只有在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才能产生。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引用卡·考茨基谈到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新纲领草案时所说的一段“十分正确而重要的话”:“现代社会主义意识,只有在深刻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来。……可见,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并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东西。”(注:《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325页。)因此,列宁指出:“工人阶级单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注:《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317页。)所以,科学社会主义只能“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注:《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317页。)既然工人运动自身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就“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注:《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318页。)灌输的目的是启发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觉悟。列宁指出:向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其目的正是为了“启发无产阶级去认识所担负的先进的革命任务”(注:《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703页。),从而自觉地为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而奋斗。1900年列宁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一文中就曾明确地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党所应该实现的任务: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注:《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285页。),要将自己的思想理论“灌输到群众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各种方面的素养”。列宁认为,只有通过灌输,工人阶级才能由自在的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担负起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历史任务。如果不进行灌输,单靠工人运动自身不但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反而会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正如列宁所说:“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注:《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317页。)因此,列宁认为,对工人阶级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灌输是非常必要的,灌输是工人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灌输客体的时代特征及其对灌输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已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期。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灌输客体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列宁的灌输理论所提出的客体依据是否已经不存在了?灌输理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这是我们首先必须澄清的问题。

      灌输客体文化水平的提高能否自然而然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能否自发地成为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其一,科学文化知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二者不能互相替代,自行转化;其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同任何科学的思想理论一样,不是日常生活实践的产物,而是在吸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之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因此,它不可能自发产生,不学而知。其三,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占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政治制度的共存,不同经济体制的交织,不同文化背景的冲突,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各个阶级都力图通过“灌输”使本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公共文化和意识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意识形态领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仍然是新时期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灌输客体虽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其需要接受理论灌输的本质没有改变,列宁灌输理论提出的客体依据依然存在。

      诚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今天的灌输客体与列宁时代的灌输客体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使灌输客体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这些变化对灌输活动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传统的灌输模式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了解灌输客体的时代特征,并根据灌输客体的变化更新灌输理念,拓展“灌输”空间,创新“灌输”方法,提高“灌输”效果,使灌输理论在新世纪永葆青春和活力。

      灌输客体的时代特征及对灌输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灌输的接受程度下降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的发现”,人们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主体意识作为人的精神自觉,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价值实现等。个体主体意识的普遍发展无疑是人类对自身的自主地位、主体能力和价值自觉认识的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生价值讨论的深化和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人们抛弃了传统的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的观念,主体意识迅速觉醒,渴望摆脱权威、摆脱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灌输客体的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他们对传统灌输的接受程度大大下降,不再满足于上传下达、硬性灌输的方式了,而渴望兼收并蓄,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灌输信息,按照自己的判断决定接受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