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作 者:

作者简介:
全哲洙 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

原文出处:
理论前沿

内容提要: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规律,通过制度创新,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实处。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4 年 10 期

字号: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要以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的总体部署,在着眼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上狠下功夫,切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一、把握规律性,积极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我们所从事的任何工作都具有规律性。正确认识和准确掌握未成年人成长发育的规律,就能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从盲目转向科学,从零散转向系统,从随意转向规范。长期以来,我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然而,德育领域不应是固守成规的,而应是充满创造力的。一方面,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教育内容,注意“老内容作新文章”;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时代新要求,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殊规律,不断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一)增强针对性,坚持分层次教育。

      过去,我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有时不区分年龄层次、不考虑未成年人认知能力,笼而统之地进行教育,致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问题。这一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其根源在于中小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改革滞后。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符合未成年人成长各阶段特点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入手,积极改进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切实防止“齐步走”、“一刀切”,更不能“倒位”、“脱节”、“简单重复”。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因为学校是公共教育机构,它的作用是其他方面不能代替的,其德育环境好坏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有同辈的影响、老师的楷模,对处于生命急速成长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在教育实践中,要彻底克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首位成缺位现象,切实把德育放在各类教育的首位。实践证明,小胜在智,大胜在德,真正懂教育的人是不会放松德育的。要在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未成年人教育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这个总体要求下,积极探索分层次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教育目标,使德育内容通俗易懂,增强针对性。根据各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的高低、德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不同,小学生应以规范基本行为的养成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中学生应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在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现在中小学里“智德分离”是个大问题。德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以智育、体育、美育等诸育为载体。就学校的学科教学来说,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学科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每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过程都具有其内在的道德涵义。要防止德育的分散、割裂状态以及形式化、表浅化,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科教师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学科教育和德育的一体化,强化学科渗透性。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就德育抓德育,而要自上而下,不断深化中小学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改革,整体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以免“赢了起点、输在终点”。通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按照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德育主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使学生获得优良的道德品格、扎实的基本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必备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的目的。

      (二)突出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未成年人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开放活跃,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增强;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不受传统、封闭的一元价值论约束。所有这些,都会产生一些新的道德观念。对此我们不能忽视、小看;因为这些观念中孕育着新的社会进步、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萌芽。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时,自始至终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改变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使未成年人处于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我说你听”的教育方式,使未成年人由教育过程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互动教育中达到自我教育的升华,提高教育效果;改变成人化、“听话”式的不合时宜的传统教育,使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充分体现未成年人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对现实德育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对规范的选择、创造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关心未成年人成长,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矛盾,在服务中教育,在关心中引导。这是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不仅是道德意义上的,而且是法律规定的义务。“青少年”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未成年人”则是规范的法律用语。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大宣传力度和检查监督力度,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处于一个弱势的状态,他们较为被动地接受来自成人社会的各种影响。因此,关心、服务于未成年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严肃的法律责任。要通过得力措施,千方百计地为未成年人办实事、解难题。通过关心、服务,与他们平等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与他们交朋友,使教育真正体现人性关怀。当前,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一个迫切问题。一方面,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与冲突不断,人们在心理上经受着强烈的、持续性的冲击和震撼,心理疾病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普遍智力发育较好,但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是共同的特点。他们的课业负担过重,有的家庭经济负担也较重,再加上其他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使得他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两方面的交叉,是未成年人由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的社会条件。心理学和德育都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其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人格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真实体现。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卫生,积极向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关心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已经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培养未成年人的自立能力、自律能力、合作能力、面对挫折与承受压力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有健康人格、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