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危机与教育

作 者:
周敏 

作者简介:
周敏(1980-),女,湖南湘乡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助教,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湖南 衡阳 421008

原文出处: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目前,诚信问题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今日社会也正在经历着相当严重的信任危机,而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从分析诚信危机的严重程度入手,探讨在教育中存在的诚信问题,进而提出更新道德教育理念、改变道德教育模式、抓住重点人群进行诚信教育,树立教育和教育者的诚信形象等,以建立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诚信体系。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4 年 09 期

字号: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石,诚信是天地之道,为人之本[1]。汉语中的“信”字,从人、从言,本意指“言语真实,诚实不欺”,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个体自身的待人有关的“诚信”,二是与个体对待他人有关的“信任”。而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诚信原则是市场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则,要求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讲信用、守诺言、诚实无欺;并且诚信原则也已成为一种法律规范,具有道德调节的功能。诚信已经完全走出伦理与道德范畴,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

      一、“诚信危机”对社会正常发展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中央确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必须看到,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还存在着不少隐患。其中,“诚信危机”的存在及发展就像一块毒瘤。它搅乱了人们正常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给社会肌体带来了极大的腐蚀和摧残,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被欺骗,受到“诚信危机”所造成伤害的经历。可以说,诚信危机的表现已经广泛存在于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2]。

      经济领域中的“诚信危机”集中体现在生产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骗上。他们往往借助生产环节远离消费者,易于“暗箱操作”的特点,采取偷梁换柱、偷工减料等种种手法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使用过期作废的假材料、次材料进行生产,不惜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生产,以获取暴利。生产者们用这种极度违反诚信的手段来欺骗消费者,以实现其对利润的追求,完全脱离了经济生产应该遵循的以质取胜,凭借技术和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正常轨道。目前的南京“冠生园”月饼陈馅事件以及最近市场出现的麻芯“羽绒服”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表现。

      与此同时,经济活动的另一部分重要参与者——销售者,也为拓展销售利润空间、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在经济活动中放任假货通行,甚至知假卖假、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充当合格产品等多种手法,将各种假冒伪劣商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销售者不仅是生产者们的造假帮凶,还是假货畅通无阻,继而泛滥成灾的直接推动者和执行者。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内的造假、卖假已经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从日常生活的假米、假面到假珠宝、假钞,再到科学、文化、艺术领域的伪科学、假学术,假冒伪劣,几乎无所不包。它不仅令一般消费者头晕目眩,无所适从,就算是专家也难辨真伪。同样,在金融商业领域也是如此:各个经济活动之间严重缺乏诚信,种种名为借贷实为欺诈的贷款、融资以及商业,令参与者们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便落入同行们设下的陷阱。失去了诚信,经济合作便无从谈起。

      在政治领域,也充斥着各种违反诚信原则的政治造假、瞒上欺下、贪污腐败等官为利不为民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部分当权者对外许下不少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堂皇诺言,暗地里却为个人或者是小集团的私利而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侵吞国有资产,致使许多行政计划和项目形式主义严重,华而不实;一些当权者为了表现自己的政绩和能力,对上级报喜不报忧,甚至捏造数据、虚报政绩,对人民的疾苦和有待解决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采取掩盖欺瞒的手段,为自己的仕途铺路;一些官员表面以公仆自称,而在实际中对普通百姓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派头,空话说得多,实事办得少,缺乏基本的求实精神。政治领域中的“诚信危机”与政治腐败相互助长,成为政治腐败的一大症结。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文化领域也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不少书商和出版社为谋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于不顾,肆意抄袭、剽窃、盗版他人作品,造成文化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就连一直为人们所尊崇的文化圣地——学术界,也净土不再,学术腐败,人们在对这一现象惊诧之余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学术界的诚信求真精神也面临严重挑战。在名利的诱惑和驱动下,甚至各种假文凭、假证书也随处可见,而且长盛不衰。诚信是科学和学术求真求善的本质要求,失去了诚信,学术就沦为从根本上违背学术精神的伪学术[3]。

      不仅如此,“诚信危机”还以其无孔不入的势态,渗入到社会日常生活当中。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言而无信、急功近利的现象随处可见。

      “诚信危机”不仅严重阻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且还严重地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诚信危机”集中表现就是诚信缺失。诚信的缺失导致市场交易成本的大大提高,牺牲社会的生产效率,严重阻碍了投资和消费,是当前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诚信缺失”也将进一步加剧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社会不公平又将进一步促使人们盲目追求短期效率,直接导致诚信恶化。社会诚信的重建已经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 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诚信危机固然与“党风”,“民风”等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但也与学校教育中诚信教育的缺失或不力有直接的联系。目前,不管是在学校教育中还是在社会上,诚信教育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诚信教育,可使其终生受益。令人不安的是,现在有的孩子生活在信用气氛不浓的空间里,这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多因素综合作用。

      1.首先是学校诚信教育,其中有的是道德问题,有的是体制问题。现在一些学校的短期行为非常普遍,评比、达标等等行政行为非常害人,在一些学校中高考时,就会把成绩差的学生放一边去,甚至强迫学生转学,剥夺学生应有的权利,这样的后果别说增添学生心里的诚信之感了,不增加仇恨就已经是万幸。为迎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举行的评比、达标验收,参观、检查等活动,安排一些流于形式的活动,并反复训练学生如何应答上级的提问,有人听课,老师总要事先演练一番,包括导语设计、课堂提问和警告纪律不好的学生等。此外,校长官员化。他做校长的就要创造政绩去吸引领导眼球,这时培养学生诚信的事也不得不退到其次的位置了。另外,当前学校的学术腐败、乱收费和注水文凭等问题也使教育自身存在严重的信用缺失[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