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莫敏秋(1971-),男,广东郁南人,华南师范大学宣传部讲师。广东 广州 510631

原文出处:
肇庆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影响着社会物质、精神与政治文明。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中,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大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高校德育的需要。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并教育学生以生态文明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4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这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生态文明。作为培养社会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明观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所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一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任务,高校德育应责无旁贷地承担。

      一、协调发展中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明形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面对工业文明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众多的学者开始重新认识生态问题,并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处相融。”[2]

      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个目标。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时也指出,广东要做到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要求宏观地把握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的关系,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与后代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在改造客观环境的同时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现代与后代等诸关系的和谐与最优化。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相对独立,是一个独立的文明形态。在协调发展中,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生态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会议的中心议题。现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勾画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是建立在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基础上的,生态问题始终是关注的焦点,其基本点是人类是地球的人类,自然是人类发展的母体,要求人类重视自然,要把发展建立在合乎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总结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它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良性循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生共荣。良好的生态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好比是皮与毛的关系一样,“皮之不存,焉有毛哉”。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大系统,人类只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可能离开自然而独立存在和发展。人类的任何发展,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等方面都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只有依靠于自然才能创造。现在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人口爆炸、环境恶劣等的问题,是人类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造成的恶果。如果系统链中出现问题,那相互依存的条件都不存在了,人类又有何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呢?只有建立在充分尊重生态系统中的诸要素的存在发展权,以良好的生态循环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以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态的建设,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崇尚自然。它一方面要求人们要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珍惜生命,珍惜生态,平等对待人类社会以外的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自觉保护身边的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禁止不必要的生态破坏行为,另一方面要求人类自身要有良好的生态消费观念,权衡利用资源的得与失。我们知道,生态系统遵循着系统互动规律、耗散结构规律与物质守恒定律,人类所消耗的必然是从自然中索取,盲目地追求高消费只会将有限的自然资源更快的耗尽,生态链条就越加不牢固。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必须善待地球资源,遵循平等原则、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结合原则,现代与后代资源共享原则等。而生态文明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和消费观念,正是可持续发展精神理念。只有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与消费观念,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才能继续向前。

      再次,生态文明影响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基础。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式,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对后者起着重要作用。离开了生态的良性发展,我们在改造自然而取得的物质成果会成为无根之基;没有生态的良好发展,人性的光辉无以体现,人类的一切精神成果将会是无本之源,而没有合符自然规律的社会演化,政治文明也将是空话。正是从这些角度出发,我们说,生态文明对于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中,离开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那我们就很难达到协调发展。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观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

      (一)生态文明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的主要形式,大学生应该有此观念并要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中,创造出了丰富的人类文明模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的三种文明形式,是人类现代化的主要内涵。随着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不断使用,人类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重新的审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摆在人们的面前,使人类生活进入全新的文明时代。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生态文明与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文明主要形式之一。

      未来的发展是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应当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把生态文明作为自觉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这种生态道德区别于以人和社会为本位的传统道德,是以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与人为本位的,要求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还负有对自然进行保护和发展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新型道德,强调的是人类平等观念,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不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