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困惑与对策

——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黄志坚教授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报

内容提要:

障碍:教育功能德智失衡 家庭望子成龙心切 文化市场审美错位 网络短信监管乏力 策略:矫正“指挥棒”匡正成才观 完善网络短信管理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4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记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如今,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应是无任何疑问了,关键是在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如何切实贯彻执行。从以往的经验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和改进,不能只满足于文件的层层转发,不能只停留于原理原则的阐述,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找准目前影响思想道德建设障碍的因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求得实际的效果。作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您认为目前影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哪些障碍因素?

      黄:据调查分析,目前,影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为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二为“望子成龙”中的重心失误,三为文化市场上的审美错位,四是网络、短信的监管乏力。

      障碍因素1: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

      记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劳动者,本是未成年人的培养目标。德育与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本应是同步提高,协调发展。但一直以来,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即如今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衡量一些中学声望和地位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

      黄:在以考试分数定成败的升学率面前,智育怎能不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德育怎能不退居其后,陷于“说起来重要却对升学无任何意义”的尴尬境地?因此,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智育的力度可能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为代价。教师们对这样的失衡并非心无疑虑,但又不能不服从于“以考试分数定成败”的指挥棒而徒呼奈何!家长们对这样的失衡更是常有不安之心,但又不能无视子女的前途而另觅成长之途。

      德智失衡之顽疾不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从何推行,中小学德育的首位何以突显?

      障碍因素2:“望子成龙”中的重心失误

      记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今为人父母者谁人不盼?但这种期盼的重心,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已从德才兼备向“注重学习成绩”偏移。

      黄:2002年广东省妇联、家庭教育研究会作了一项家庭教育的调查,问及当父母者“您考虑孩子前途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前三项回答依人数比例的高低为:“学到知识”占80.6%;“良好行为习惯”占43.9%;“身体健康”占37.3%。又问及“您认为好孩子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前三项回答依次为“学习成绩好”占36.8%;“道德品质好”占36.2%;“身体好”占27.8%。这项调查表明,当今父母关注孩子的重心是智力的开发,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

      这样的观念,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就是淡化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未成年子女只要求学好功课,千叮咛万嘱咐的是“除了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有的父母对他们的课外时间甚至做出五不准的规定:不准看电视、不准看课外书、不准玩棋踢球、不准私自找同学玩、不准参加跟学习无关系的活动。什么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都被视为无足轻重而淡化。家庭如此的潜移默化,使得未成年人从小就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如:只会读书不知世间万事;自我中心,不会关心他人;思想拘谨,缺乏生活兴趣。

      父母关心未成年人的学习成绩,本为人间常情。然而对学习成绩的期望过高,“只能考好不能考坏”,“学习成绩排名只能靠前不能靠后”,连一次小测验都要看名次找过错,这往往会在孩子稚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扭曲孩子的人格,厌学、逃学、自杀甚至走向犯罪等越轨行为,则常常由此而发生。江西省赣县一位15岁少女由于中考落榜而喝农药自杀,原因就在父母“只能考好不能考坏”的过高期望。她留给父母的遗书写道:“女儿对不起你们,由于我没有能够考上中专、县中,使你们的希望落空,使村上的人都对我冷漠起来。我实在受不了,因此,我只有先去了……”四川省峨眉山市一名高二学生杀父弑母,其因也出自父母的过高期望和考试成绩下降时的过苛责怪。他在被拘押时的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父母不但要在学习上关心孩子,而且应该也是最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另外,就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提适当的要求,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这样的事例也许只是少数,但这类“望子成龙”的重心偏误于今却非个别,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养成的一大障碍。

      障碍因素3:文化市场上的审美错位

      记者: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健康的社会文化舆论环境。实践证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可以鼓舞未成年人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而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把未成年人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社会文化历来负有传播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未成年人在美的熏陶中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功能。

      黄:令人忧虑的是,文化市场出现了审美的错位。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为了追逐市场的卖点牟取高利,置社会责任感于不顾,在为未成年人提供的精神食粮中,掺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品。

      文学艺术中的审美错位,主要表现有四个颠倒:一是誉庸俗贬高尚,宣扬“远离崇高”,把语言粗鲁、行为粗野、玩世不恭赞为真情,把有修养、讲文明、追求高雅贬为虚伪;二是誉感觉贬理智,宣扬“跟着感觉走”,鄙视理性思考,奚落理论思维和理论学习;三是誉调侃贬拼搏,以调侃、游戏人生为新潮,将拼搏、奉献贬为不合时宜的旧传统;四是誉奢侈贬勤俭,把脱离国情和个人实际收入水平的挥霍、浪费当时尚,嘲讽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老土”、“寒酸”、“不会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