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志英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原文出处:
理论前沿

内容提要:

大学生信教是近年来一个日益凸现的现象,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成因、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此就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4 年 07 期

字号:

      大学生信教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凸现的一个社会现象。根据2003年对北京地区10所高校2820名大学生的调查,信奉各种宗教的大学生占9.2%,远远高于前苏联宗教社会学家估算的前苏联的18岁~30岁青少年信教人群占1%~3%的比例。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中的党员和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二者占了被调查人员的60.16%。这两类学生一般而言是大学生中政治上和精神上比较积极向上的部分,在大学生中相对数量比较少,大约占到在校大学生的35%左右。这个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诸多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多元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反映了高校思想工作的差距,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大学生信教人群形成的原因探讨

      根据调查和了解,大学生信教人群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1.生存焦虑的影响,即需求性信教。大学生跨进大学校门就跨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高中时代的生活学习环境。在这里,他要独自处理生活学习的诸多问题。他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意识不断觉醒。他看到了高中时代不认识或认识不够的许多责任和压力。面对家庭生存、个人生存和自身条件缺陷等种种压力,当他无法解决、无法发泄、无法承受或缺少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时,宗教就会成为最有效的心灵的避难所。

      2.为了追求人生的终极关切,即主动性信教。有些信奉宗教的大学生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家庭和睦富足,本人聪慧伶俐,学习成绩优异,一般不存在人生道路的挫折问题。但是他们涉世不深,带着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来看待社会。但社会却并不符合他们的理想,而是越来越暴露出许多缺陷。他们愤世嫉俗,他们惴惴不安。当他们所受的教育过于空泛,面孔过于呆板,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切时,以仁爱和行善为核心的精巧又深奥的宗教学说就易于乘机而入。

      3.家庭和民族传统的影响,即传统性信教。宗教在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有悠久的传承,曾经长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和某些地域还曾经形成过宗教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居统治地位的现象。“宗教离开物质生活最远,而且好像与物质生活最不相干”(注: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年单行本,第45页。),它一旦形成就带有显著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当社会经济形态发生变化、甚至社会性质变化时,它仍能比较稳定的存在下去。这样,当某一宗教在某一地区或民族的思想文化领域保持了相当长的时期后,便会在人们中形成一种信仰传统,并且代代相传。大学生中来自民族地区的宗教信奉者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正是以上诸种因素促成了大学生信教人群的出现,其中除传统信教者外,其余人员信教都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这样那样的关联。

      二、大学生信教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带有显著特点的部分。他们虽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但因接受高等教育而聚集在一起,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加之知识青年特有的思想活跃,喜好探知未知世界等特点,使大学生信教人群具有不同于其他信教人群的显著特点。

      1.男女生信教比例基本持平。从世界宗教发展的历史和当今世界宗教的现状看,除个别有意排除女性信徒的宗教外,各宗教女性信徒普遍多于男性信徒,且比男性信徒更为虔诚。但大学生信教人群却不一样,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信教人群中,男性占了55.2%,女性占44.8%,男性比女性多了10个以上的百分点。信教男性大学生占男性大学生的9.24%,女性大学生的同一比例是9.3%,基本持平。以上两组数据都没有显示信教女性高于信教男性的一般特点。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大学生自身处境的特点找到原因。

      2.信教不信神的现象突出。信教不信神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宗教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许多宗教信徒对神的观念开始淡化、动摇甚至消失。许多人不再遵守宗教的礼仪,甚至不愿定期到宗教场所参加宗教活动。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这些人之所以信奉宗教,主要是他们把宗教做为了心灵寄托的场所,希望用宗教的武器改变社会道德混乱的现状。我国大学生信教人群中的相当一部分与上述情况相似。他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接受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长大,又在高等学校接受现代科学的教育,要使他们在思想上真正相信神的存在一般不是一件易事。

      3.心理调节的需求突出。中外学者均认为,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有着突出的现世功利意识特征。大学生信教也体现了中国人信教的通常特征,许多人是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投向宗教的。但与普通民众不同的是,大学生信教更多地表现在心理调节的需求方面。

      大学生尚在求学时期,他们面对的更多的是人生转折时期的适应问题,而不是成年人面对的创业、发展或守成、败落等问题。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是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是心理发育尚未成热,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在处理学习、工作、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等关系复杂的问题时,常常会引发激烈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给心理体验带来不适应感、焦虑感和压抑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