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道德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核

作 者:

作者简介:
丁秀荣,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福建 362011

原文出处:
科学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

在传统道德中,“忠”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要“忠”必然“公”。“忠”是为国之本,“公”是治国之本,而“忠”与“公”的实现别在于“义”和“廉”。“忠”与“公”属于理念的范畴,“义”和“廉”则属于实践范畴,如果说“胸怀天下,忠公为国”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最高境界,那么,“义”和“廉”便是爱国主义行动的最高表现。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4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五千多年来,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对人的是非功过进行评论和衡量的重要尺度,也是历史对人物盖棺定论的重要依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里,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思辨、明晰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深入、系统地学习我国传统道德中爱国主义的伟大思想。

      一、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必须忠于国家

      忠于国家是对每一位真正的爱国者的基本要求,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的其它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而展开。传统道德把“忠”看得很高,视为至高无上,即“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于忠。”意即天地之间、宇宙之间、人世之间、没有比忠更重要的了。后人把我国传统美德的精华概括为“忠孝、仁爱、礼仪、廉耻”,八个字,忠摆在第一位。固然,传统道德关于“忠”的论述有其糟粕一面,即忠于君主帝王;但也有其精华一面,即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这一方面传统道德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应予以继承和发扬。

      关于“忠”的意义,《忠经》明确指出:“为国之本、何莫由忠”这句话言简意赅,昭示世人:对一个国家来说没有比人民的忠心更为重要的。传统道德认为,对国家忠既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也是义务。国家、家庭和个人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关系揭示了下列两点:一是家庭、个人的命运取决于国家的兴旺。国兴则民康,国破则家亡。从这个角度讲,人人都有责任尽忠,将国家大事办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就是每个人都有尽忠爱国的责任。二是无国就无家、无家就无身,古人云:“非国家无自存”。从这个角度讲,人人都有尽忠报国的义务。“忠于国,皆报恩之大义也”,强调了国家有恩于个人,忠于国家是报国之举,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就“忠”的内涵而言,传统道德强调两条:首先,“忠者也,一其心之谓也”。忠即专一,无二心。尽忠爱国即一心一意用全身心地热爱并效力于祖国。其次,“临患不忘国,忠也。”意即忠就是当国家处于危难时刻,应义无返顾地、毫不犹豫地站在国家一边,时刻不忘国家的危难,为排除国家的危难,虽死不惜。和平时期不忘国,容易做到。当国家处于危难时刻,或遇内部奸贼作乱,或遭外敌武装侵略时,要做到不忘国、不背异国家,而是同国家同患难、共拼搏并非易事。因而,对每个人是严峻的考验,能否做到“临患不忘国”,是衡量忠不忠的主要尺度,也是真爱国和假爱国的试金石。

      二、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忠”必然“公”。“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全身心地为国家服务必然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对一个国家来说,“公”与“忠”都具有头等重要的战略意义。忠是“为国之本”,公则是“治国之本”。“治国之道万端,所以行之在一,一在何?曰‘公’而已矣。”即:治理国家或把国家治理好,方法有千万条,归根到底最有效的方法是“公”。《吕氏春秋》指出:“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在公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朱熹的分析更是入骨三分,他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是个没下捎”。传统道德强调:“公”作为治国之本,人人都要做到、特别是为官者更必须严格遵循。《吕氏春秋》指出:“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意即;历史上凡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贤明君主,都是把公字放在首位。《史记》指出:“极身无二虑,尽公而不顾私”,即为官者必须把自己置于毫无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尽公的意境。刘向指出:“至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贷利”,即人在官场就要办国家大事,不许在官场却去做私家的事。“公”之所以是最有效的治国方法,原因有二:

      其一、民心向背直接关系到国家盛衰、兴亡。“天下唯公足以服人”。一则“公”体现了公正,大家都信服;二则“公”体现了公平,大家都愿接受。做到了公正与公平,自然可争得民心。正如《淮南子》所曰:“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只要你行文处世,公平公正,话不用多说,只说一句,就会有千万人齐心听从你,支持你的工作。为此先哲告诫:“为政当以公平正大行之,是非毁誉,皆所不恤。不欲曲徇人情,使人誉悦,则失公正之体,非君子之道也。”这里着重强调为官者必须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应顾忌遭人诋毁而放弃原则,更不应为了取悦个别人而放弃这个原则。

      其二、惟有公,才能缓解人民内部矛盾、稳定政局。韩非子指出:“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即私心泛滥,国家必然大乱,公心盛行,国家自然太平。古人关于这个思想有过许多精彩的论述。吕坤指出:“若自朝堂以至周里,只把持得‘公’字定,便自天清地宁、政清讼息;只一个‘私’字,就攘得不成世界。”意即假如从朝廷到民间,从当官的到老百姓,大家都以国家利益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天下自然就会太平,政治就会清廉,民间诉讼案件就会降低到无。相反,一个私字就可以把世界扰得不成样子。《吕氏春秋》指出:“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意即以公治国,天下就会太平,天下太平来自大公无私,来自大家都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刘鹗说得很白:“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这些论述都说明以公治国,天下才能太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