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熟的哲学基础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树荫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导 邮编 100089

原文出处:
思想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4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科学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了哲学总结,为端正全党的思想路线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将就《实践论》、《矛盾论》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相关内容及其指导意义作一简要论述。

      一

      《实践论》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其基本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的重要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对批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端正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有极强的针对性。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中了解与掌握人的思想,正确的理论、观点的提出,方针、原则的确立,内容、方法的选择,都必须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一旦与实践相脱离,就会成为盲目的空洞的说教。教条主义者认识真理的道路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他们熟读、背诵和摘引马克思主义书籍的个别词句,自以为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生吞活剥,脱离群众,空谈理论,吓唬人,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效果甚至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因此,人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反对教条主义。

      第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革命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轻视理论、甚至否定理论的经验主义同样是错误的。毛泽东严厉地批评了经验主义者,指出“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毛泽东坚持这样的观点:“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基本原则。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低水平、浅层次,而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工作中的实践问题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分析,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方针、方法以及效果,都需要在实践中予以检验,不能凭主观想象,也不能局限于原有结论;另一方面,不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又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所以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真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割事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改、补充、完善计划、方案,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四,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教育对象思想本质及其活动变化的了解,就不能停留在具体感性材料的把握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就不能满足于经验层次,而耍经过“思考”、“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求得理性认识,总结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长期、细致的工作中,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态。

      二

      《矛盾论》结合党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中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全面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问题,指出了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区别,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唯物辩证法基础,这一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善于把握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但普遍性又寓于特殊性之中,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量的思想矛盾普遍存在,但又各有其特点。“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因此,我们既要认识人们思想矛盾的共同点,更要掌握它们的不同点。不同群体、不同对象的思想特点是各有特殊性的。对于不同质的矛盾,要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解决方法,避免千篇一律、“一刀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