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德育“价值澄清法”之借鉴

作 者:
易莉 

作者简介:
易莉,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治学院研究生 邮编:400715

原文出处:
思想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价值澄清法(Value Clarification)是西方德育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于20世纪20年代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所采用。60年代在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思斯等人的发展下,逐步形成一个学派。价值澄清法以其显著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首先在西方被教师和学校广泛接受。近些年,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和大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地研究和应用价值澄清法,以适应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变的选择需要。

      一、价值澄清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1.时代背景

      价值澄清法是以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社会状况为基础提出的。当时的美国社会急剧变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的统一、服从的社会价值观已不复存在。个人是否应该服从或接受他人或其他团体的价值?哪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最合理、最正确?如果一切外在的价值和标准均不能满足个人的内在要求,个人是否有权利选择并拥有自己的价值?价值澄清学派的倡导者正是考虑到这样一些问题而提出了此方法。

      2.理论基础

      价值澄清法在哲学上接受了存在主义的伦理学;在心理学上吸收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在教育上则受杜威经验论教育哲学的影响。它以反对只注重灌输和劝导的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为前提,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重新确立了学校价值教育的基础和原则。它强调道德或价值不是靠教导获得,而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出来。教师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观念与标准,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评价与批判性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自己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观体系。因为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其一,人们处于复杂、充满价值冲突和混乱的社会中,各种价值观通过各种渠道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身心发展;其二,在当代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对待同一问题,几乎找不到一套公认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按照这样的思路,价值澄清法力图找到一种不受各种具体道德内容、道德法则、道德规范制约的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发展形式。

      二、价值澄清法的优势

      在西方学术界中,与涂尔干、柯尔伯格和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相比,价值澄清法所受的重视虽不及这三者,但它在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方法中仍然独具优势,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使道德教育贴近生活。反对只注重灌输和规训的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价值澄清法的理论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社会生活。它的一项重要教育原则就是社会生活学习。拉思斯指出:“人们必须自己珍爱、自己选择并把各种选择统合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去。书本上的知识无法传递价值的这种性质。价值源于生活本身的变化。”价值澄清法强调要在生活中掌握并检验适合自己的价值,才能适应多变而混乱的世界。以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基础,以生活作为价值学习的源泉,这使得价值澄清法始终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特点。

      2.便于课堂上的实际操作。价值澄清学派认为价值教育的目的不是帮助学生获得澄清的结果,而是掌握澄清的过程和方法。为此,价值澄清法的倡导者们设计了上百种价值澄清的策略、价值教学活动、教学指导手册。价值澄清法提供了10条“注意事项”,强调四个关键因素,即关注生活、接受现实、激发进一步思考、提高个人潜能,并按选择、珍视、行动三阶段,七个步骤来操作。后来又补充了思考和沟通环节,在选择中又考虑了社会制约因素。主要策略有澄清反应法、交谈策略、讨论策略、书写策略,从形式上有个人、小组、全体的运用。价值澄清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与柯尔伯格的“道德问题讨论法”的复杂性和高强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3.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大量研究证实,价值澄清法和策略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拉思斯等人曾指出有8种价值障碍的学生需要价值澄清策略的帮助:冷漠、反复无常、摇摆不定、自相矛盾、放任自流、盲从、盲目反抗、装腔作势。分析表明,价值澄清可以降低这些消极行为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对儿童提高自信心、形成自我概念有积极影响。价值澄清可以使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更趋一致、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别人并强化沟通能力、改善师生关系、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提高团体协商的效果,还可以使学习风气日渐浓厚。良好的应用效果有效地证实了价值澄清法的实效性。

      三、价值澄清法之借鉴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如何应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多样化、引导人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课题上,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批判地吸收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澄清法的合理成分,对于有效地开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会大有益处。

      (一)对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启示。

      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学生作为独立的主体,具有个人的意志、思想和人格,也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道德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的人格尊严,必须从了解、把握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价值澄清法正是把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在澄清过程中,通过学生个人对客观事物进行选择、评价并采取行动。学生在怀疑、提问、思考的过程中自我调节,形成适合主体性特征的道德意识。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价值观。为此,教育者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现道德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具体化。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经济学原理指出,人们所追求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生活利益相关。在道德教育中,脱离生活实际的德育内容只会沦为机械而枯燥的教条,其结果也必然导致德育低效。价值澄清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获得价值、求得发展。要使教育成为一种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的工具,例如,与他们自身的成长、升学、就业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其本质上就是自我的健康扩展,是情感的长期培育,它与爱自己、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是相互递进联贯一致的。因此,对学生德育的中心还是应融入他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自身、家庭、班级、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加以引导和培育,寓德育于平凡,在平凡的生活中引导大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吸纳取舍,形成对学生进行贴近现实的道德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