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信仰的特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魏长领(1963-),男,河南省虞城县人,郑州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河南 郑州 450052

原文出处: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道德信仰是对某种道德理想价值目标及其依据的笃信和服从,表现为“我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理想”和“我为什么要具有这样的道德理想”两个道德基本问题。道德信仰的特性主要表现在道德信仰的广泛渗透性、高度自觉性、形上性、价值整合性等方面。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4 年 04 期

字号:

      道德信仰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对某种道德价值体系及其价值理想目标的构建和信服,二是人们信服这种道德价值体系及其价值理想目标的依据或理由。换言之,道德信仰体现着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进一步表现为“我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理想(或道德境界、道德理想人格)”和“我为什么要具有这样的道德理想(或道德境界、道德理想人格)”两个道德基本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信仰的信仰性质更突出地表现在对道德的价值基础的认肯和确信上,它以道德人格的超越赋予人自我内在超越的形而上意义,以人格的超越来证明或显示人性的神圣和尊严,显示人的自由和价值。所以,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一、道德信仰具有广泛渗透性

      道德信仰的广泛渗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在时间上的无时不有,二是存在空间上的无处不在。这是道德的特点在道德信仰上的反映或表现。

      道德在其存在时间上的特点较易理解且早已为人熟知,这便是它与人类共存亡或者说具有存在的永恒性。只要存在人类生活,存在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人们对这些关系的认识和价值态度,就会存在道德,也就必然存在道德理想目标以及对此的信仰,即存在道德信仰。在政治、法律、宗教等尚未产生之前,道德就以禁忌、风俗、习惯等方式存在了。“道德信仰是一种古老的信仰,而且可以说是比其他形式的信仰更为古老的信仰。在没有阶级和政治以前,道德就调节着社会生活,作为一种内在的信仰和外在的规范起着作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道德信仰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但它一直存在着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到了遥远的将来,道德信仰也将继续存在,并以更为纯粹的形式发挥着更为重要、更为直接的作用。即使别的信仰形式如政治信仰不存在了,甚至宗教信仰也不存在了,道德信仰也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到那时人类信仰的自觉的性质将得到更完全的体现”[1]。

      道德信仰在空间上的广泛渗透性来自道德存在空间的广泛渗透性。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的角度考察,道德几乎无处不在,它渗透到社会关系的各个角落和每个有理智的个人的内心深处,以至于我们很难为道德界定出一个单独存在的领域。苏联著名伦理学家季塔连科在其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说:“道德的特点是:它并不像科学、政治等那样,局限于某个明确规定和人类活动范围(例如,科学局限于认识领域,政治局限于阶级关系和国家关系的领域)。道德具有渗透一切的能力,它在各个领域:生产、日常生活、家庭,以及空间时间,调节着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2]无论人们的社会公共生活、职业活动和婚姻家庭生活领域,还是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宗教活动等领域,无不渗透着道德。就社会而言,道德除了通过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表现出来之外,也可以通过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各种奖惩措施以及禁令、条例、公约、守则等方式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风俗、习惯、礼仪、巫术、迷信、原始禁忌、图腾崇拜等方式表现出来。就个体道德而言,道德既存在于人的认知方式、情感体验、意志决定中,也存在于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中。个体道德作为主体对主客观之间价值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内含着人对外在环境和人自身的本质规定的理解。因而,任何自觉的系统的道德观都带有人生观、社会历史观和世界观的性质和意义,任何系统的人生观、社会历史观和世界观都包含着人的道德观。这种自觉的系统的道德观已经包含有道德信仰的因素。因此,人的道德观一旦形成,就会像一只无形的手,默默地将人的具体行为拉入符合自己要求的轨道。人们之间的道德交往是一种深层的价值观和情感的交往。如果说政治、法律将人的行为控制在自己许可的范围内即可,那么道德则要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的动机王国中考察和评判,道德信仰时刻控制着人的行为和人格。在那些政治、法律等强制力量触及不到的领域和地方,道德及其信仰却在时刻监控着人的意识和行为。

      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政权在选择和设制其基本制度和具体的治国理民策略时,不渗透着其道德因素的考虑,很难想象一个阶级、政党或社会,会按照自己道德价值观所排斥的价值取向去选择和建构自己的制度和社会秩序。史实证明,那些失去道德感召力支持的政治法律秩序是不会长久的,政治法律制度不仅需要从道德那里获得论证和支持,而且其功能就在于促进和保障道德所倡导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稳定。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总会通过道德状况表现出来,道德是社会状况的晴雨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总是以道德价值观的变革为先导。所以,道德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行者,也是衡量社会革命是否彻底的尺度之一。

      同样,从个人角度讲,一个有理智的个人,在接纳外来的和形成自己的政治信条、社会理想甚至宗教信仰时,都会内含着对道德理想目标的思考和选择。道德及其信仰既是社会接纳个体的尺度,也是个体趋同于社会和悦纳自己的尺度。

      宗教哲学家也很重视道德及其信仰的广泛渗透,如现代神学泰斗、新正统基督教派的开创者卡尔·巴特就曾强调道德及其信仰的广泛渗透性,他认为,道德表现为善恶问题,所关注的是“我应当做什么”,“而这个‘什么’本身就渗透并渗入所有地方,冲击着我们昨天曾经做过的和我们明天将要做的一切事情。它权衡着一切,不断将我们多方面的活动分成善的和恶的”[3]。

      二、道德信仰具有高度自觉性

      与政治信仰、法律信仰、理想社会信仰、宗教信仰等信仰形式相比较,道德信仰具有更高的主体自觉性。“道德信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靠自觉,不诉诸强制”[1]。如果说政治信仰、法律信仰、理想社会信仰主要是关于“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等价值理想的信仰,那么,道德信仰则主要是关于“应该怎样行动”、“应该做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怎么样做才是真正的人”等价值理想的信仰。因此,从信仰对象上看,政治信仰、法律信仰、理想社会信仰都具有外在性,它们不只是个人的事,没有道德信仰、人生信仰与自己那么近、那么直接、那么不可缺少。所以即使那些不关心政治、不关心社会理想的人,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意义、人际关系、荣誉、尊严等也都表现出高度的关切。从信仰主体上看,其他信仰往往来自外在的灌输,来自某个“主义”或某个学说,而道德信仰尽管也离不开教育、熏陶,但它终究要与个体的主体自觉相一致,与从自己个体的生活阅历自觉形成的价值观念相一致,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内心信念。如果不把处理外在各种关系的价值态度转化为对自己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人生道路等内在问题或内在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就不会形成自己的道德信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