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产业结构变动与政策问题研究

作 者:
郑锋 

作者简介:
郑锋(1964-),男,海南临高人,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理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规划与管理。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中国 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海口市是一个典型的服务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没有经历工业化过程,而是直接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经济社会,产业关联程度比较低。影响海口市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产业政策、科技创新、区位条件、经济全球化等。海口市制定产业政策,应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在继续保持第三产业主导地位的同时,加速发展和提升第二产业,走产业生态化的道路。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4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经济成长阶段的演化趋势有方向上的一致性,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所说的,“经济发展可被视为持续增长所必需的经济结构的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变化”,“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的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1]。本文将以此为逻辑起点,探讨海口市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影响因素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问题。

      1 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特征

      从世界范围来看,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虽然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初始阶段的起点很不一样,工业化进程也各具特色,但殊途同归,各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均朝着服务型经济方向变动,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内部结构的差异[2,3]。与世界产业结构的一般演变规律相比,海口市的情况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1 海口市是一个以服务型经济为主体的城市,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较稳定,一直是“三、二、一”结构,但就业结构变化很大,由“一、三、二”转变为“三、二、一”

      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来看(表1),建国以来海口市的产业结构维持“三、二、一”结构,总的演变趋势是第三产业的比例逐年提高,第一产业逐年减少,而第二产业则是在一定的波动幅度中增长。进入19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演变趋势更加明显,第三产业的比例迅速超过60%,最高者达到78.3%(1992年),第二产业在30%上下波动,第一产业不足10%。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演变来看,产业结构的变化非常显著,表现为由1960年代以前以第一产业占绝大多数,向1970年代以后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总的动向是与产值结构趋于一致。建国初期的1952年,海口市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市总劳动力中的比例高达71.1%,2000年跌到7.9%,相应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由5.2%、23.4%升至25.9%、73.3%。在1978-2000年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规模变化不大,稳定在2.5-3万人;第二产业的就业规模有较大增长,但波动也很大,1978年还不到4万人,1994年猛增至12万人,而后又降到2000年的7万人;第三产业的就业规模表现为快速而稳定的增长,1978年仅为4万人,2000年增到26万人,规模扩大了6.5倍。

      表1 海口市历年产业结构情况表/%

      Tab.1 Industrial structural diversion of Haikou citv

      年份 产值结构

      就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2

        -

        -  

       _ 71.1

       5.2 23.7

      1957

        -

        -  

       _ 55.5

       9.8 34.7

      1965

        -

        -  

       _ 39.8

       25.8 34.4

      1978

       5.3

       34.3

       60.4 27.1

       34.8 38.2

      1980

       4.7

       29.7

       65.6 24.8

       34.9 40.3

      1982

       8.1

       24.2

       67.7 22.9

       33.6 43.5

      1984

       6.0

       27.5

       66.5 20.7

       32.4 46.9

      1986

       4.9

       28.5

       66.6 16.8

       34.0 49.2

      1987

       4.4

       25.7

       69.9 17.6

       32.2 50.1

      1988

       6.1

       27.0

       66.9 15.5

       32.2 52.3

      1990

       3.5

       26.1

       70.4 14.4

       31.7 53.9

      1992

       1.2

       20.5

       78.3 9.0

       32.0 59.0

      1994

       1.9

       35.0

       63.1 4.9

       29.3 65.8

      1996

       2.5

       26.0

       71.5 6.6

       29.3 64.1

      1998

       2.6

       24.7

       72.7 7.0

       25.4 67.6

      2000

       2.4

       25.9

       71.7 7.9

       19.1 73.0

      2001

       2.5

       27.6

       69.9 7.5

       18.9 73.6

      资料来源:海口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海口统计年鉴,1997,1999,2002。

      1.2 海口市的产业结构没有经过工业化过程,而是直接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关联程度低,发展不协调

      在西方国家,日益兴旺的第三产业正是在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和协调程度都比较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海口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方式粗放、落后,服务于第二、三产业的能力非常有限;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过低,而且第二产业是以科技含量不高的食品饮料等轻工业为主,现代化程度低,拉动第一、三产业发展的能力相当有限;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过高(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总和的两倍),第三产业中以传统性的为城市生活服务的行业为主,整体技术水平低,不能为第一、二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海口市第二产业的滞后发展,业已成为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从工业的规模来看,海口市的工业化还处在现代化的初级水平,基础相当薄弱,规模经济效益不高;从产业组织来看,工业企业以中小型居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传统工业,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低,产业的扩张能力非常有限;从工业的产品结构来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较少,市场的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都不强。由此可见,海口市的产业结构明显偏离了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结构性的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的素质不高、关联度低、发展不平衡,其结果是城市的经济增长不稳定、后劲不足,经济增长所提供的可用财力难以满足城市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