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31日,国务院决定在蛇口举办工业区。1979年3月21日广东宝安县经中央同意改为深圳市。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听取蛇口工业区和深圳发展问题的汇报时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中国开发区建设“杀出了一条血路” 从197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蛇口工业区开始算起,我国的开发区建设已经走过了整整25年历程。其间经历了举办4个经济特区与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苏州新加坡园区建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西部大开发以及两次宏观调控等多方面的辉煌与曲折。可以说,在过去这四分之一个世纪中,中国的开发区建设的确是为改革开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杀出了一条血路”。 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与特区经济、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三来一补”、引进外资等相伴相生的开发区建设,就不会有我国今天对外开放的大好局面。1980年时,中国的外汇储备是-13亿美元,2000年时是1656亿美元,而2003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是4033亿美金。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正式生效,中国正式成为该组织的第143个成员。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的超市里面都摆着中国造的产品;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 1978年时,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口为1.72亿人,而2003年时,中国的城镇居民总数为5.24亿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了2003年的40.5%,年均增长0.9个百分点;其中1998年以来,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以上。没有与新区建设相连的开发区建设,原有城市的自然扩张绝不可能提供容纳3亿多新增城镇人口的条件。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城市资源几乎全部被旧体制成分占据。通过“给政策”方式,开发区普遍成为了新体制环境最容易生成的区域。这不仅为大批外资、“三资”、民营等市场经济成分提供了立足的空间,大大降低了改革的代价;而且为规避新旧体制直接碰撞提供了宝贵的时间错位机会。 在相当多的大型、特大型城市以及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改造中,“退二进三”、“退三进四”等战略之所以能够得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开发区建设为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形成提供了辗转腾挪的空间余地。 没有一大批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区的成长,就孕育不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今天的规模。没有开发区在地产的市场化开发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我国房地产业走向市场化的步伐就会大大迟滞。今天,当“谁抛弃了深圳”成为“珠三角”的热门话题时,人们看到的事实是,以苏州依靠新兴工业园区实现了快速发展为代表,苏南一批城市的经济规模扩张已形成了“长三角”对“珠三角”的新挑战。 总结25年的成败得失正逢其时 一方面,我国的开发区建设始终是与对外开放、与城镇化发展、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与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形成紧密相随的。但另一方面,开发区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失序以及失范,也曾导致国民经济运行的很大波动。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当前的宏观调控,都是以对开发区的整顿为始端和重点的。在当前让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征地、拆迁、房地产规模扩张、公用设施投资规模过大等几乎都与开发区建设密切相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开发区建设的成败得失,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在对外开放、城镇化、体制改革、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成败得失。这25年在开发区建设上的经验、教训,是我们非常宝贵的一笔历史财富。从中寻求规律,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注意到,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当前和今后的长远发展看。开发区建设以及与此相连的土地制度已经成为城乡之间利益关系最重要的碰撞点、结合点,城乡矛盾的集中点。作为城乡接合部的开发区,探索、解决好土地“农转非”、人口“农转非”、产业“农转非”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可以说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节点。 与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建设密切相连的城市规划、公用设施建设、特许经营权的市场化管理、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等已成为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与市场之间经济关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规制,以及形成良好制度环境的现实焦点所在。 一方面,从开发区到城市新区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模扩张和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普遍选择;另一方面,开发区的“遍地开花”又成为了当前小城镇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危害之源。 开发区建设的失序状态导致了许多地方政府不良负债,导致了大批“政府工程”拖欠民工工资,导致了当前公用设施投资的过快增长。但要走出“经营城市”、“土地财政”的误区,迫切需要探索各级政府在经常性预算之外,用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资金从哪儿筹、怎么筹、谁来节制调控等多方面问题。 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现实、发展基础薄弱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集约地完善基础设施、集约地实现资源要素优化利用的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地对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从农村社区发展而来的乡村集镇扩张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开发区建设实际上承担着探索和实施这样一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