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4)03-0131-03 香港以转口贸易起家,50年代初即为亚洲重要的转口港。其后工业逐渐发展起来,1960年,港产品出口值首次超过转口贸易总值,但与台湾地区、韩国比较,香港资源更贫乏,地区更狭小,产品销售和生产要素更需要依靠国外市场。因此,香港经济始终是以出口为导向,出口贸易在香港经济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 1.香港出口市场多元化背景 1842年,香港被宣布为自由港,事实上已确定了自由贸易体制,政府坚持“积极的不干预”政策,企业经营自由,商品进出自由,但70年代初,对出口市场的高度集中,港英政府致力推行市场多元化,尽管其政策效果不尽人意,但个中的成因值得沉思。 战后初期,香港本土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是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国家。1950年,港产品出口至亚洲的比重为77.9%,其中中国内地高达33.9%,位居首位。但之后十年港产品出口亚洲逐步下降,1960年跌至23.8%,与此同时,对欧美的输出成倍增长,1950年对北美输出3.19亿美元,1960年已达8.22亿美元,增长了157.7%,输出比重亦由原来的8.6%上升至28.7%;对西欧的输出由1950年的3.42亿美元增加到1960年8.14亿美元,增长了138%,输出比重亦由原来的9.2%上升至28.4%,这样两地区合共占港产品总输出的57.1%,之后整个60年代,这种趋势又进一步地加强。如果累加至对英、西德、日、加等发达国家的出品贸易比重,港产品对西方市场的集中度在70%以上。尤其是对美依赖十分明显,1970年,港产品对美输出51.9亿港元,出品比重42%,稳居香港第一出口市场。 世界经济局势的动荡变化对港产品的出口带来了预期或无法预期的风险,首先,70年代初,西方经济呈现周期性震荡。1973年,西方国家GDP增长了33.6%;但1974年的增长率下降至16.6%;1975年出现负增长(-1.3%),对外需求减少,其次,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贸易磨擦增多,西方国家为维护本国市场,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尤其是劳动密集性产品的限制剧增,而香港对美及西方市场的出口却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正是在此种背景,港英政府迫于“无奈”,一改常态,开始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力图分散市场,减低风险。 表1 1959年和1969年香港产品十大出口市场统计 (个位:百万港元:%) 排名 1959年 1969年 国别 金额 占港产品 国别 金额 占港产品 出口比重 出口比重 1 美国 56424.7 美国 4428 42.1 2 英国 43919.2 英国 1465 13.9 3 新马* 2139.3 联邦德国 765 7.3 4 日本934.1 日本 355 3.4 5 泰国803.5 加拿大 352 6 联邦德国 723.2 澳大利亚 286 7 加拿大 612.7 新加坡 228 2.2 8 澳大利亚 602.6 瑞典 208 2.0 9 印尼472.1 荷兰 166 1.6 10 尼日利亚 441.9 南越 127 1.2 资料来源:港英政府统计处历年贸易数字 2.香港出口市场结构演变 60年代是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和西欧为香港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但70年代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个中原因和港英政府推行多元化政策以及世界经济前景密切相关。 2.1 70~80年代:亚洲市场与欧美市场并举 70年代,港产品出口贸易的地区结构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北美和西欧仍然是出口市场集中地。整个70年代,港产品对美出口份额均在35%以上,某些年份还超过40%,西欧作为港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在70年代前期,所占出口比重有上升的趋势,如1970年为29%,1975年上升至36.4%,超过同年北美地区35.5%;但到了70年代后期明显回落,到1980年,出口比重为29.5%,已经回复到70年代初的水平。对亚洲出口则缓慢上升,1975年为11.6%,1980年增至14.9%。 表2 1975~1970年港产品出口贸易按地区分类 (单位:百万港元%) 年份1975 1978 1980 1985 1990 地区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总值22859 100 40711 100 80423 100 129882 100 225875 100 北美8109 35.5 16396 40.3 31555 39.2 62133 47.8 71736 31.8 西欧8322 36.4 12801 31.4 23702 29.5 28501 21.9 54811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