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远强(1965-),男,湖南新宁人,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海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原文出处: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对海南省20个地域单元的人均产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三次产业比重等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西部沿海地区具有发展第二产业的潜力,中部地区相对落后。海南省存在着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为进一步整合海南省区域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4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04)02-0116-05

      海南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的10年间,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创造了GDP平均19.7%的增长速度[1],目前国内生产总值比建省初期的1988年增长了6倍,产业结构也逐步趋向合理。与此同时,海南省各市县间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不平衡的问题日趋明显,将成为制约海南经济长期发展的因素。有必要应用实证的方法分析海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总结各市县的经济发展特色,有助于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全面提高海南经济发展水平。

      在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时,由于反映一个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各指标之间还有一定的关联性,缺乏有效的方法进行比较。目前较理想的方法是非参数统计方法。本文将视海南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数量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方法,比较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将为制定海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策略依据。

       一、应用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2],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即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具体地说,是导出少数几个主分量,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间又不相关,其思想就是从简化方差-协方差的结构来考虑降维,即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把代表各原始变量的各坐标轴构成的坐标系进行一个旋转产生的新坐标系中的若干个代表了具有最大变异方向的新坐标轴(也可以说是对原始变量作了一次特殊的正交变换),而得到一组具有某种良好的方差性质的新变量(得到的一组新变量彼此互不相关且在各自的特征方向上有最大方差),再从中选取前几个变量来代替原变量,主成分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减少变量个数,然后用于标图、回归、聚类,等等。

      

      (二)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的目的是把分类对象按一定规则分成组或类,这些组或类不是事先给定的,或依经济确定的,而是根据数据特征而定的。在一个给定的类里的这些对象在某种意义上倾向于彼此相似,而在不同类里的这些对象倾向于不相似。聚类分析方法是地理学研究中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和划分地域类型的数学方法。本文采用欧式最短距离法测度类与类之间的近似程度[3]。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模型分析

      为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综合性、可比性、实用性和易操作性的选取指标原则,本文选择了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效益、规模、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等6个经济指标[4]。

      ——人均产值(元)

      ——产值(万元)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元/人)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以市县为地域单元,搜集整理了2001年海南省20个地域单元样本点的数据资料[1],并构建一个20×6维的数据表(表1)。表1中的由地区GDP值与从业人员人数相除得出,反映该地区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及产出效益;反映该地区经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技术状况;分别反映该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构性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