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陈水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单玉丽,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研究员,350001。

原文出处: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内容提要:

陈水扁上台以来,在政治高于一切的理念支配下,通过赤字预算、追加预算外支出、大幅度减税等措施,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达到其“拼选举”和图谋“台独”的政治目的。这一偏颇的财税政策,造成了台湾财政体质恶化、民间投资意愿低落、贫富差距扩大等恶疾,对未来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4 年 05 期

字号:

      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一大手段。陈水扁上台以来,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为了所谓的“拼经济”,不惜投入大量的财政以图激活经济景气;另一方面,又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形下,实施各项减税政策,使得税源日渐萎缩。支出规模的膨胀与收入停滞造成台湾财政赤字不断攀新高。由于偏颇的财政政策,使台湾当局陷入“拼经济”与“救财政”顾此失彼、财经政策相互制肘的困境,这对台湾的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扁当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表征

      (一)背离经济规律的预算政策

      财政预算是财政政策的核心,预算政策与税收政策、支出政策、投资政策(含对外投资、援外等)、财政信用政策等构成完整的财政政策体系。预算作为一种控制财政收支及其差额的机制,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中居于主导地位,能明确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的意图和目标。从三年来扁当局的预算政策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奉行赤字预算。赤字预算通常是经济不景气情形下,政府刺激经济、扩大投资的一种重要手段。预算不足部分则通过举债等措施进行财政平衡。通常,在实施这一预算政策的同时,应有相应的公共支出的配套规范,以限制政府在景气衰退期间的举债只能用于投资支出,而不能作为经常类的资金融通,这一做法在西欧称之为“黄金法则”。但是,反观台湾当局的实际运作,不仅没有“黄金法则”应有的约束机制,而且在赤字预算中,社会福利等预算远远大于经济建设预算。因而2000年出现1800亿元(新台币,下同)的财政赤字,2001年、2002年财政赤字上升到2500亿元左右。2003年财政赤字为2381亿元,而且在该年度总预算的岁出分配中,用于经济发展的支出较上一年度减少20%,社会保险与救助、退休抚恤与债务还本付息等的支出则增加7.7%,占总预算的18.3%,仅次于教育科技文化支出的比例(注:王建民.简析台湾财政形势及财政改革前景.台湾研究,2003:3),进一步将举债的钱用来增加相关的社会福利或其他经常性用途。

      根据预算,2004年,台湾岁入将增长2.4%,支出增长3.9%,支出高于收入,不仅是近年扩张幅度最大的一年,而且高于经济成长率。因此,2004年的财政赤字比2003年度骤增13%,高达2600亿元。

      2.大肆编列追加预算和特别预算。通常追加预算与特别预算是在重大事故经费超过法定预算情况下编列的。但从台湾的情形看,追加预算和特别预算成为应付“立法院”和掩饰账面财政赤字的手段。扁当局经常采取减少预算支出编列,事后再追加预算的办法达到扩张财政支出的目的。除了“9·21”震灾追加1000亿元、SARS追加500亿元确实用于重大和突发事故外,其他的特别预算和追加预算则主要用于兑现竞选诺言和小型工程及日常公务业务。同年还追加3000亿元扩大公共建设特别预算、6800亿元金融重建基金特别预算、300亿元教师退休金特别预算,以及后SARS重建计划上千亿元的特别预算(注:《台湾时报》2003年6月21日社论:慎防政府执行力因预算浮滥而消蚀)。预算的不断扩张,显示扁当局财经政策的短视和混乱。即使执政党立委对于预算编列也表不满,认为追加巨额预算,用的多是地方小型工程,欠缺有火车头带领效果的大计划,难以达到扩大内需的效果。

      3.临时动议、短线操作行为突出。2001年度总预算刚通过不久,扁当局就在当年3月份推出扩大内需预算的800亿元追加案。2003年,总预算还在审查时,“行政院”就抛出700亿元的“扩大公共建设振兴经济暂行条例”,其中举债423亿元,列入追加预算(注:刁曼蓬.政府到底有多穷?.天下.台湾,2003-09-15)。在700亿元计划中,有许多部门的追加预算比原来正常的公务预算还多,违背了财政预算的宗旨和意义。

      4.预算编制粗糙,程序紊乱。在财政预算程序上,一般是先制定施政计划,再编列预算需求,扁政府以前的台湾当局基本上也是遵循这一程序的。即使在编列追加预算和特别预算时,也要求先有评估报告、执行单位、实施地点、效益预测等。但扁财政当局则反其道而行之,即先提出预算额度再编制计划,而且计划编列十分粗糙,甚至刻意模糊,只能在预算书上看到“建设支出”,却找不到细目,不知钱用在何处,效益如何更是无从查起,更令人惊讶费解的是,占GNP5个百分点的所谓“五年5000亿元公共建设”巨额债务计划,竟然是在没有经过审慎成本效益评估的情形下制定的,而且将持续的建设经费154亿元绑在尚未成案的五年5000亿元计划之内,进一步把财政推向崩溃的边缘(注:台湾《联合报》2003年9月23日社论:不可漠视各级政府实际债务计达11万亿元的警讯。)。

      扁当局错误的财政预算方法和程序促使各部门纷纷列出大于需求的支出预算,养成“先抢预算再慢慢花的心态”,虚列预算造成了财政利息支出增加,债务余额加速增长、执行效果不彰等弊端。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可以运用财政赤字预算来扩大投资,刺激经济,但他同时认为,财政盈余与赤字应交替循环运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台湾当局连年依靠赤字预算过日子,显然背离了经济学的客观规律,以致于近年来台湾经济越“拼”越糟。

      (二)基于利益集团下的税收政策

      税收是最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之一,广泛地影响到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稳定、收入公平分配和其他更为具体的财政政策目标。把税收政策架构在政治理念上,基于利益集团的压力和选票考量,不断推出减税方案,减税涉及范围之广、金额之大,严重侵蚀了税基。主要表现在:

      1.扩大产业投资税收减免幅度的政策。鼓励投资,实施租税减免是台湾长期实行的一项政策,对于振兴台湾经济曾经发挥重要作用。但陈水扁上台以来,产业投资税收减免幅度之大,却是前所未有的,大大超越了财政的承受范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