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区面临转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冀文海 本报记者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时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今年以来,我国清理开发区的行动紧锣密鼓。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4月底披露:全国原有各类开发区总数为6015个,现已撤销3763个。开发区原有规划面积3.54万平方公里,现已核减规划用地面积1.7万平方公里;开发区共退回土地1600多平方公里,复耕土地1100多平方公里。

      这场声势浩大、暴风疾雨式的开发区清理整顿行动至今尚未完全结束,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各级各类开发区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北京开发区或BDA)管委会主任鲁勇来说,这场风暴虽然不会对BDA这个国家级开发区产生直接冲击,但却使他不得不思考一个沉甸甸的话题:BDA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中国的开发区怎么走?

      开发区不能仅仅做“小特区”

      在北京开发区不久前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和鲁勇一起陷入沉思的还有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等中央机构的官员及专家们。

      国家发改委陈新处长介绍,我国的开发区建设始于1984年,是指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由所在地人民政府领导,有明确的地域界限,实行特殊政策的各类开发区。开发区以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为主,鼓励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近20年来,我国的开发区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拉动作用,但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仅以2002年为例: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GDP为3109.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同比增长29.23%,比全国增幅高22.23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各类开发区达3837家,而但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家,省级批准的也不过1019家,有将近7成的开发区不在国家规划范围之内。而到了2004年初,全国开发区的总数竟然高达6015个,半数所谓开发区根本没有经过合法审批。并且,这些违规设立的开发区普遍存在滥占耕地、田地撂荒、私改用途甚至强制拆迁等,不但影响了经济发展,还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

      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专家魏后凯研究员向记者表示,和国家成立深圳、海南等经济特区相类似,我国各地各级开发区最早也是作为地方经济“小特区”出现的,为活跃地方经济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近年来出现了管理失控,尤其是县级以下众多开发区的大量出现,产生了很多问题,目前到了不得不整顿的时候了。而且,就是那些国家批准的开发区,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深入的当前,那些过去的特殊政策将越来越少,政策影响越来越有限,因此也存在如何调整结构、进行转型的问题。

      北京开发区鲁勇对此深有感触。他说,BDA自1991年开始创建以来,生产总值以年均72.3%的速度增长,工业总产值以年均74.1%的速度增长,税收收入以年均63.1%的速度增长。到2003年年底,开发区新批企业投资总额是23.65亿美元,同比增长92%。但是,随着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和实践,我们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作为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东部发展带的亦庄,如何能够探索出东部发展带的新发展模式,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综合协调的发展格局,在环渤海经济圈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需要认真深入探讨。

      而开发区的另一位负责人的话更直接明了:来了很多国内外的著名企业,但感觉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各干各的,几十万平米的园区有点冷清。这样下去怎么能行?

      开发区转型:产业集群

      开发区如何转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室副主任钱平凡在会上提出了他的“拖拉机理论”:搞产业集群。

      钱博士形象地打个比喻,产业集群是很简单的东西,就像打扑克牌“拖拉机”,单张3、4很小,但两个3、两个4组成“拖拉机”,就是3344,虽然小,但是把一般的大牌都拖掉。产业集群就是这样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差不多都有产业集群,美国50个州,起码有40个左右都有自己的产业集群。国内发展好的地方也是,比如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就是产业价值链,从企业内部的研发、生产、营销,到消费者手上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链,叫产业价值链,这个活动不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的,而是企业外面若干个企业完成的。产业链中的一些环节是不创造价值的,甚至可能创造负价值。集群却是创造正价值的,这是产业价值链,是在一定的空间上发生的。产业集群能够产生一种集群效应,即集聚效应、联合行动和制度效应,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经济开发区能不能吸引多少跨国公司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企业形成一个产业价值链,产生集群效应。

      国家发改委陈新对此有同感,作为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国际协调办的一位处长,他认为,产业集群不是企业简单的集中,应该是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并存,不同类型的企业共生,是一个生态化的企业群体。群体中的这些企业又有竞争,又有合作,它是一种良性的竞合关系,最终的结果是共勉。这样的生态环境,对大到一个地区、小到一个开发区的中小企业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他指出,产业集群与政府主导的开发区的发展正好相反,绝大多数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产业技术的选择,产业的地区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都不是政府规划的。而开发区是政府主导的,产业集群更多的是市场主导。作为开发区,对产业集群将来发展的引导,环境的培育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充分认识到集群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市场,有内在的规律性。在产业集群里,企业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这种信任关系降低很多成本,可以实现零库存,甚至在融资上,是“零融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