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需求结构是指国内生产毛额(GDP)的支出结构。需求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也反映出经济自主性的高低以及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自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起台湾经济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调整与转型,这一变动过程,不仅对同时期的台湾经济发展影响重大,而且对21世纪台湾经济走向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需求结构变化趋势 台湾的需求结构包括内部需求与外部净需求两大部分,内部需求由民间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及存货增加等四项组成,外部净需求则是商品及劳务输出减去商品及劳务输入(如表1所示)。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各年内外需求均会有不同的变动,但我们观察台湾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抓住有利的国际经济形势,大力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出口贸易迅速扩张,外部净需求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如表1所示,1981-1986年,外部净需求占GDP的比重由2.04%大幅上升至19.8%。1986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为11.64%,其中外部净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5.7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所占比重近50%(参见表4)。 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趋势发生了转折性改变。台湾需求结构中,外部净需求所占比重由1986年的19.8%逐年下滑至2000年的2.3%;而同期内部需求则相应从80.2%上升到97.7%。内部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参见表1)。不过,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台湾经济需求结构再次出现新的转折性改变,内部需求的急剧萎缩,使外部需求对台湾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又相对上升。 导致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台湾内部需求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是民间消费与固定资本形成的迅速增长。1981-1985年,实质民间消费平均每年增长率为7.2%,而1986-2000年平均年增长率则为8.1%,其中,1986-1990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3%;1991-1995年为7.8%;1996-2000年降至6.0%。(注:台湾“行政院主计处”http//www.dgbasey.gov.tw:“国民所得统计摘要”2003年3月:“实质民间消费每年平均成长率”;“实质固定资本形成毛额与年平均成长率”;“实质输出每年平均成长率”。)民间消费的迅速增长,使其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从1986年的47.86%逐年提高到2000年61.9%。而同期,“政府”消费在内需构成中的变化则不大,1986年占GDP的比重为14.81%,2000年略降到12.9%(参见表1)。从80年代中后期起台湾固定资本投资也呈较快增长趋势。1981-1985年,实质固定资本投资平均每年增长率为—0.4%,而1986-2000年平均年增长率则为9.9%,其中,1986-1990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8%;1991-1995年为11.2%;1996-2000年降至7.2%。(注:台湾“行政院主计处”http//www.dgbasey.gov.tw:“国民所得统计摘要”2003年3月:“实质民间消费每年平均成长率”;“实质固定资本形成毛额与年平均成长率”;“实质输出每年平均成长率”。)随着固定资本投资的较快增长,其占GDP的比重相应从1986年的18.12%上升至1993年的25.17%,其后略有下降,2000年为23.46%(参见表1) 表1 台湾经济需求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台湾“行政院主计处”http//www.dgbasey.gov.tw:“国民所得统计摘要”2003年3月。注:因4舍5入的关系,部分合计数有小误差。 二、影响需求结构变化的因素 8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经济过于依赖外部需求,尽管经济增长快速,但总体经济却出现严重失衡的状况,外贸顺差庞大,超额储蓄剧增。这种发展结果,一方面使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台湾持续大幅扩张外需受到明显制约:由于新台币升值等因素,削弱了台湾出口竞争力,台湾出口增长幅度明显下降。1975-1985年台湾实质输出平均每年增长率高达13.2%,而1986-2000年则降为8.6%。(注:台湾“行政院主计处”http//www.dgbasey.gov.tw:“国民所得统计摘要”2003年3月:“实质民间消费每年平均成长率”;“实质固定资本形成毛额与年平均成长率”;“实质输出每年平均成长率”。)另一方面则使台湾必须、也有一定条件扩大内部需求,调整需求经济结构。因为巨额超额储蓄的存在反映出台湾在国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消费与投资却均显不足。在此背景下,各种因素促进了台湾内部需求的不断扩大。 (一)民间消费的扩大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台湾民间消费呈快速扩增之势,首先是因为国民所得持续提高的结果。而国民所得的提高除了来自过去几十年总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新台币大幅升值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80年代中期前,大致40元新台币兑换1美元,此后新台币持续升值到90年代初25元兑换1美元,直到1996年新台币汇率仍维持27.49:1。汇率变动的因素使台湾以美元计算的国民收入明显增加。1985年时台湾人均GNP为3297美元,到1990年大幅提高至8111美元,1995年达到12853美元,2000年为14188美元。民间消费能力因此大幅增强。其次,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间消费的意愿。80年代中期后,台湾当局除了大幅解除进口管制与限制外,也大幅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平均名目关税税率由1982年的31.04%逐年降到1998年的8.25%。(注:高仙桂等《台湾经济发展模式——亚洲金融危机的验证与启示》,《“自由中国”之工业》,1999年3月,第54页。)进口税率的大幅下降使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从而提高了民间购买进口商品的意愿。1988年台湾进口商品构成中消费品所占的比重由以往的个位数明显提升至两位数的11.4%,其后10年均大致维持11%~13%的水平。此外,80年代中后期台湾民间消费的明显增加也与这时期泡沫经济的兴起关系密切。由于股市与土地价格的暴涨,社会上一时间产生了许多的暴发户,他们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与改变了台湾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