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元汇率下调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戴道华 香港中银经济研究员

原文出处:
粤港澳价格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港元汇率调整的结构

      在具体评估香港经济受汇率的影响之前,应先详细了解美元下调的结构。因为尽管港元与美元挂钩,但美国的贸易伙伴及竞争对手与香港不尽相同,美元的下调也并非十分平衡,因此有必要区分这样的调整对香港来说影响究竟有多大。

      美元见顶回落始于2002年2月。联储局编制了3个美元指数:美元兑26种货币的一篮子指数,美元兑主要货币指数(7种主要货币为欧元、加元、日元、英镑、瑞郎、澳元及瑞典克朗),以及美元兑其它主要贸易伙伴货币指数。从2002年2月至今,这3个美元指数的变化幅度分别为-8.8%、-17.5%和2.9%。换言之,美元下跌主要集中在兑主要工业国货币之上,而美元兑亚洲主要货币及新兴市场货币要么跌幅温和,要么不跌反升。在其它主要贸易伙伴的19个国家当中,既包括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中国、香港及马来西亚,也包括香港的主要贸易伙伴及竞争对手台湾、新加坡、韩国等,还包括近年来饱受冲击的俄罗斯及南美新兴市场国家。单从这方面看,香港似乎获利不多。

      美元指数的汇编主要是以美国的贸易情况及结构为基础,对香港经济来说参考价值更高的恐怕还是港汇指数。政府统计处及金管局分别编制了名义港汇指数及实质港汇指数,后者是根据香港与其贸易伙伴消费物价指数相对变动的情况对前者作出调整而得出。这一经过通胀调整后的实质港汇指数往往被视为反映香港价格竞争力2003年8月的指针。从2002年2月至今,名义及实质港汇指数分别下跌5.3%及7.8%,即港元汇率的确随美元下调,而由于香港持续通缩的关系,实质汇率的跌幅要较名义汇率为大。除兑人民币与马币由于与美元挂钩而不变外,同期港元兑新加坡、南韩及泰国货币的名义汇率跌幅分别为5.6%、9.9%及4.0%;兑台湾及菲律宾货币则录得3.4%及5.1%的升幅;兑主要工业国货币的跌幅则达到双位数。如果从1998年8月的高位开始算起,名义港汇指数跌幅约为5%,而实质港汇指数因为长期通缩而下跌逾20%,可见港元汇率近年不断下调,对香港经济应有一定帮助。然而,如此跌幅是在5年间累积而得,其效力自然不如在短短12~18个月内相同幅度下调可带来的影响。

      出口

      一般认为,港元汇率随美元下调有利本港的出口。要清楚评估港元汇率带来的影响,就有必要检讨它究竟能否令香港的出口增长幅度高于进口,从而令整体贸易情况改善,对GDP产生正面贡献。另外,也有必要区分港汇对商品贸易中港产品出口及转口贸易的影响,同时要检讨它对本港服务贸易的影响。

      如前所述,港元实质汇率于1998年见顶回落已逾两成,尽管同期名义利率只有5%的轻微跌幅,1998~2002年香港的整体贸易情况不断改善,构成本地生产总值开支部分的贸易盈余不断扩大,2002年时扩大至1028亿港元,较1998年时157亿港元赤字不可同日而语。从表面上看,主要由于通缩造成的实质汇率下降似乎成功改写香港贸易的命运。然而如果把整体贸易中商品贸易及服务贸易分开检讨的话,便会发现尽管香港商品贸易总额较服务贸易总额高逾5倍以上,但近年来香港整体贸易状况的改善却基本上源于服务贸易的突破之上,而香港商品贸易近年有赤字扩大的趋势,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因为一般来说名义汇率的变动对商品贸易影响会较大,这也是现时美、日均试图寻求弱势货币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香港近年来港元名义汇率的降幅有限,故对商品贸易的帮助较小。倒是由通缩导致的实质汇率下调令服务业主导的香港经济重拾部分竞争力,加上香港贸易近年从转口贸易到离岸贸易的2003年8月转型,使香港服务贸易以相对于商品贸易小得多的规模对本港经济增长产生了大得多的贡献。

      商品贸易方面,如果从港汇见顶(08/1998)及美汇见顶(02/2002)两个时点出发来量度,就会发现无论从港汇见顶或是美汇见顶开始计算,香港的港产品出口均持续显著地下降,但转口增长明显。由于港产品出口的拖累,整体商品出口增幅不及进口,令商品贸易始终未能出现改善。如果从月份数字看,港产品自2000年11月以后就同比持续下跌,跌幅到近月仍不时达双位百分比数字,占香港总出口的比例已跌至7%左右,而且尚无改善的迹象。这就是说港元汇率下调对于竞争力下降且本身在寻求外移的香港制造业毫无帮助。香港转口贸易之所以有长足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因素,而非港汇下调的因素。根据最新的按国家/地区对外商品贸易数据分析,香港的转口中有45%是输往中国,而转口往美国、日本等其余9个国家/地区的货值则占去38%,令前10大目的地占转口总值的83%。转口往中国的商品中大部分是以中国的加工基地为目的地,而转口往其他国家/地区商品的产地却几乎都是中国。难怪香港的转口贸易当中80~90%都是与中国有关,要么是以中国为目的地,要么是中国制造的商品转口。在这种结构之下,决定香港转口贸易命运的就不是港汇,而是中国的竞争力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在SARS期间也仍保持三成以上的升幅,令香港的转口贸易水涨船高。因此,港汇的因素充其量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因素,香港无论是服务出口还是商品出口中的转口都主要受惠于中国因素。由于港汇调整幅度温和,故不可能扭转港产品出口式微及制造业外移之势,因此港汇对香港出口的影响也只是相当温和。此外,有趣的是香港依赖的中国外贸,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缘故,其竞争力主要也并非来自汇率,而主要是来自低成本和高生产力吸引了制造业的迁移。结果中、美之间虽然相对汇率未变,但中国持续取得贸易顺差,而尽管人民币相对于亚洲主要贸易伙伴货币来说走低,中国对其却持续录得贸易逆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