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49(2003)02-0053-04 一、台湾IT产业在大陆投资的现状 台湾IT产业在大陆投资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但当时规模很小,数量有限,9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岛内经济持续低迷及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台湾IT产业投资祖国大陆的企业数量及资金数量迅速增加。现在看来,台湾IT产业在大陆投资经历了3次热潮。第一次热潮起于1988、1989年,被称为试探性阶段;第二次投资潮起于1992、1993年,被称为事业性阶段;第三次投资潮起于1997、1998年,被称为关键性阶段。 根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最新统计,台湾IT产业赴大陆投资占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总额的比重,由1991年的18.13%、1998年的37.3%、1999年的42.92%,2000年进一步增加到56.18%。另根据台湾“资讯市场情报中心”的调查,台湾的电子、信息产业岛内生产比率在1995年为72%,到2000年急剧减少到53%;而同时期在大陆生产的比率由14%激增到32%。统计数据表明,全球24.5%的台式电脑,52.5%的笔记本电脑,53.7%的监视器,70.2%的主板,92.5%的显示器,62%的晶圆组,都出自台商之手。而目前,台湾的鼠标、电源厂家已有九成转移到大陆生产,扫描仪、显示器、机壳、监视器等企业有六到八成在大陆生产,主机板等企业有五成以上在大陆生产。大陆无疑已成为台湾信息硬件产业在海外最主要的生产基地。2002年第一季,台湾信息硬件产业在大陆制造比重进一步扩大到49.4%,岛内制造比重迅速下降到38.4%,估计全年将有超过一半的信息硬件产值将在大陆生产。[1] 步入新世纪之后,台湾IT产业的主力或核心产品也开始出现加速向大陆外移的倾向。笔记本电脑(NB)是台湾信息硬件产业在90年代后半期才确立的新的优势产品,其国际市场占有率1997年仅31.5%,但由于日本厂商大量释出代加工定单,到2000年已迅速升高到52.5%,其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自1998年起高居首位。作为台湾IT产业新发展起来的主力产品,在发展初期其外移压力相对较小,因此直到2000年,台湾笔记本型电脑海外生产比例仅6.4%,在祖国大陆的生产尚属空白。但从2001年开始,国际跨国公司要求岛内下游代加工厂商加紧赴大陆投资就地供货,年底台湾官方也取消了笔记本电脑赴大陆投资的禁令,促使这种态势发生变化。如美国戴尔公司确定了要占领全球市场40%的目标,为此进一步采取低价策略、减少生产成本。作为台湾笔记本型电脑代加工厂商的主要客户,2002年戴尔委托岛内广达、仁宝及纬创等厂商的代加工总量达500万台,而且要以“全数在大陆”规模生产为最高原则。同时索尼、康柏等公司也提出类似要求。在国际跨国公司的强力推动下,岛内厂商正加快在大陆进行投资与生产布局。根据台湾资策会市场情报中心(MIC)的估计,2002年台湾笔记型电脑厂商自大陆生产出货规模将占总产量的37%;而实际上根据各厂商的资料,2002年实际的笔记本电脑大陆生产比重很可能超过50%,大陆产量将达到800万台。现在台湾笔记本厂商正加紧在大陆布局,生产规模无疑将超过台湾,2002年笔记本电脑的龙头厂商一广达公司自大陆出口金额突破500亿新台币,是2001年的十倍。预计2003年全球笔记本型电脑市场将再增长20%以上[2],业者纷纷扩充大陆产能,提升接单能力,其建厂规模及未来成长空间十分可观。 台湾IT产业加速投资大陆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首先是台湾本身政局不稳,投资环境欠佳,成本提高,投资空间相对狭小。其次,祖国大陆加入世贸,外资纷纷抢占大陆市场,迫使台商加快进入大陆。尤其是大陆近期电子信息科技发展迅猛,产业政策日趋优惠,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再次,资讯硬件产品的利润空间日趋狭小,台湾资讯厂商为求生存纷纷到大陆设厂降低成本。此外,自台湾1999年9月21日大地震后,国际电子大厂纷纷将在大陆设厂作为给台湾资讯厂商下单的一项条件,而台湾半导体产业几乎都是以代加工为主,因而要生存下去,还得迎合国际电子大厂、大公司的需求。 二、台湾IT产业近期大陆投资的主要特点 1.由以传统产业为主转向以高科技和资本密集为主。 90年代以来,台湾IT产业对大陆的投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台商投资初期,大多生产电脑附属设备,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机器或零部件。而2000年以来,近90%的扫描仪、80%的光驱、DVD、刻录机的生产已经转移到大陆。笔记本电脑则由于大陆降低了笔记本电脑的进口关税,同时台湾决定放宽笔记本电脑在大陆投资的各种限制,因而大幅增加,2002年预计产量比上年增长5倍以上,达到台湾厂商出货总量的30%以上。台湾晶圆业投资大陆一直保持慎重态度,主要障碍是台湾当局对尖端技术实现封锁。自台湾“行政院”批准8寸晶圆厂赴大陆投资以后,以台积电和联电为首的台湾晶圆厂商都积极将生产基地向大陆转移。2002年,台湾IT产业第一个8英寸晶圆厂冲破阻力在珠海落户,标志着台湾在大陆IT产业的高科技含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台湾在大陆IT产业的技术结构演变,呈现了从初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特征。目前,台湾宏仁集团董事长王文洋与大陆合作在上海张江科技园区投资16亿美元兴建8寸芯片厂。并以此带动了一些其他高科技企业纷纷向大陆投资。2002年台湾当局有限度地相继开放笔记本电脑、8寸芯片厂等高科技项目登陆后,台湾电子大厂,包括广达、仁宝、华硕、台积电、联电等大企业全员聚集上海,并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在上海周边地区形成产业链,从而形成大企业主导的高科技投资的新格局。[3] 2.投资更注重战略布局的调整。 新世纪以来,台湾IT行业对大陆的投资不仅呈现出企业档次高、技术含量高、投资额度大的特点,而且更注重在区域上进行战略布局。1998年台商企业相对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其中IT企业相对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根据有关资料,1993年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收外来IT产业投资主要是台湾和香港,1993年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台湾IT企业聚集珠江三角洲,迅速形成了以深圳、东莞为辐射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IT产业带。根据有关统计资料,1998年,近1000家台湾IT企业位于东莞与深圳,占台湾IT企业在大陆总数的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