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论坛 换种方式待“差生”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教育家陶行知在校园里散步,正好路过一间教室门口,发现有两名男生在打架。一个高个子的手里拿着个尖石子,正准备向另一个同学砸去。陶行知急忙吆喝了一声,那“高个子”停手了。陶行知便问:“你们为什么打架?”“他欺负女同学!”高个子回答说。“那么,今天,是谁先打人?”“我!”高个子说。“那好,你明天上午上学前到我办公室去一趟!” 第二天,陶行知“迟到”了。他到办公室的时候,那个“高个子”正等着。陶行知笑笑说:“你过来,我奖你一块糖。奖你很讲信用。我问你,你为什么要打人?”“他欺负女生!”“好!我再奖励你一块糖。奖你有正义感。不过,我也有同感,对待敌人应该狠狠打击。但是……”“老师,我错了。我打的是同学,不是敌人,以后,我再也不敢了。”“那好,第三块糖奖你知错改错了。” 这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换种方式对待有问题的学生,也许事情就好办得多。 给点阳光让他灿烂 促进“差生”转变的办法有很多,在我们学校,利用校报开展“阳光工程”就挺有效。学校发动各班老师随时捕捉、采写这部分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在校报上给予大力表扬,以此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有一位男同学学习成绩一般,平时表现也自由散漫,是老师和同学们眼里出了名的“捣蛋大王”。但上学期在一次课外活动时,他主动将丢弃在垃圾箱附近的果皮纸屑全都清扫进了垃圾箱,这一举动正好被站在楼上的班主任看到了,及时写了一篇表扬稿,在校报上刊登出来,受到同学们的称赞。这位同学被表扬后,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变得越来越关心集体、遵守纪律、帮助同学了。后来,他在学习上又有了进步,老师不失时机地又针对他的学习进步情况,在校报上表扬了一次。就这样,在表扬声中,慢慢地这位同学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给所有学生以平等 2004年3月4日《南京日报》报道,石家庄一中学劝退一名“差生”,奖励老师150元。看看老师劝退“差生”的手段:让“差生”坐最后排,挑小毛病罚站数天;经常说“差生”上课也没用……这些和我看到、听到或在媒体上读到的老师对待“差生”的手段诸如“单独编班”、“打耳光”、“学生自打或互打”等相比,已经算是“善行”了。这些被上了手段的“差生”后来如何?转学、失学,身体被打伤、心灵被摧残,学校,成了他们永久的伤心地。 有的老师还振振有词,替自己开脱:都是社会急功近利,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客观地说,教育的大环境确实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不是老师摧残学生身心、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借口。正因为学生有不足,所以才需要教育,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铭记这一点。 “差生”就处处不如人吗 “差生”之所以叫“差生”,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差。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差。然而,有些人却因此对他们的行为甚至思想表示否认与怀疑。如果“差生”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大好事,人们会认为他别有用心;如果“差生”偶尔写出了一篇颇具文采的作文,人们会认为他抄袭;如果“差生”在一次献爱心活动中也捐款了,人们会认为他想巴结他人。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实际上,“好生”和“差生”是各有千秋的。比如,有一些“差生”在体育方面比较突出,当在比赛中听到老师与同学们的呐喊助威声时,他们奋力拼搏,常常给集体争得荣誉。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像这样为他们加油鼓劲,那他们说不定也会奋起直追,不负众望呢。 请别丢下我们 父亲去世后,我跟随当民工的妈妈来到新疆上学。由于用的课本不一样,所以开始我对老师讲的课一点都不明白。再加上我有一口浓重的方言,每当开口说话时同学们便哄堂大笑,所以我就变得越来越沉默,而对于他们的“新疆话”,我也似懂非懂。这样,尽管我非常努力,但是期中考试还是排名倒数第三。后来,是语文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我,她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我相信你不是一个笨学生,只是你现在不适应这里的环境,只要努力,我相信你会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听到这番话,我心里好感动,对于“差生”来说,老师的鼓励与信任便是最好的营养品。于是,我有了新的想法,就是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把学习赶上去,我借了班里学习好的同学的练习册与课堂笔记,每天熬夜赶抄、背诵。这一切被每天为生活奔波的母亲看到,她怕我太小会被累病,就对我说:“孩子,只要尽力就行了,妈妈不会怪你的。”第二天下午放学后,回到家,发现桌子上摆了4个橘子,正纳闷,妈妈说:“吃吧,这是为你买的,你每天学习太辛苦了。”我呆了,站在那里眼泪往下流,我知道自爸爸不在后妈妈受的苦,作为民工的她天天奔波,从未给自己添置过一件衣服。再后来,班里一位善良的女孩到我家玩后,发现了我家的贫困,从此每天都从家里给我带一个鸡蛋。这一切,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了不辜负所有关心我的人,我的学习劲头更大了,成绩也直线上升,过了半年,就跳到了前三名,从此成绩一直很好。以我的经历,我替所有的“差生”呼吁:请别丢下我们。只要有老师的鼓励、父母的支持、同学的关心,“差生”也是可以变“好生”的。 “差生”不差 我不知道判定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倘若只是分数的话,那人们的想法未免太狭隘了。我在我的班级里成绩还算可以,然而我绝不承认自己就是“好生”,因为我连上街打瓶酱油的经历都没有。在我的身边,有许多所谓的“差生”,他们考试的分数诚然是不高的,但其中却不乏乐器高手、文学天才或者体坛健儿。他们在各自喜爱的领域里都达到了一个令我艳羡的境界,依我看他们都是人才,所以我也很敬重他们。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用怜悯甚至蔑视的眼光对待周围的“差生”。“好生”的风光不过是因为暂时碰到了一个适宜他们学习的对象和环境,等到将来投入社会,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时,“差生”的能力也许并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