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的理想职能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问题的提出。当今中国哲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摆脱所面临的局促和困顿已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于是,哲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问题又一次严峻地凸现在我们的面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曾经出现过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些人抱怨哲学离现实太远,要求哲学必须为现实的合理性存在作理性的辩护,这可以称之为“贴近说”;另一些人则持相反的“纯学术说”,他们告诫哲学不能离现实太近,否则哲学就会在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过程中丧失自己的独立性。显然,这两种解决问题思路的欠缺之处在于片面地各执一端。时下,作为对“贴近说”和“纯学术说”两极对立的超越,“终极关怀说”似乎颇能形成共识。但是,倘若从实践性甚至操作性的层面进行审视,我们发现问题依然存在。这个问题可归结为:哲学对时代发展的“终极关怀”,其实现途径是什么?分析时贤们对“终极关怀”的诠释,我们可以发现,因对“终极关怀”的实现途径缺乏理论界定,从而使哲学对时代发展的“终极关怀”理解极易落入“贴近说”或“纯学术说”的窠臼。对这一点,理论界的有识之士似已有所警觉。(参见李宗桂“民族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重建”,《哲学研究》1994年第10期第52页)

      因此,哲学对时代发展的“终极关怀”之实现途径的理论探讨将是极有意义的。我们认为,这一实现途径是通过高扬哲学的理想职能而实现的。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如下一个基本的事实:任何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都是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这就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动物仅仅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而人则既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又生活在由他自由创造的理想世界之中。特别重要的还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在于以理想世界去规范和改造现实世界。但是,理想之为理想,乃是对现实的否定,因此,理想与现实必然是对立的,而人的活动便表现为对这种对立的不断扬弃。哲学作为人安身立命之本,则是从最高最普遍必然的层面上对这种对立进行扬弃的一种理论活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高扬哲学对现实世界思考所凸现出来的理想职能,构成哲学对时代“终极关怀”的真正现实而具体的途径。

      2.哲学的理想职能何以成为可能。有了人类,就开始了人类创造自身历史的活动,但这个创造历史的活动决不是盲目的。正如马克思说过的那样,再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蜜蜂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劳动过程开始之前,未来的结果已存在观念之中了。这就是说,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无论从事任何一项事业,对自己活动对象的未来状态都在观念中有一个自觉的先期意识,也正是这构成了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一个根本区别。这样一种对事物未来状态的自觉意识,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之为理想。从这点上讲,人类和动物界的揖别,除了人类活动总有其自觉的意识之外,很难再有别的什么标志了。因而理想构成了人类的本质规定之一。也因此,拉罗什福科甚至在他的学说中把人定义为理想的动物。

      因此,作为人类活动理性反思的哲学,一开始就注定是和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一定的哲学总要依据自己所处的时代,在自己的理论中勾勒出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综观中外哲学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凡在历史上产生了持久而深远影响的哲学,它们几乎都要讨论和研究理想,都要为建立一个理想社会和塑造理想人格起重要的理论指引作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国古代孔子和孟子的哲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等等,这些哲学都弘扬人的普遍性,把人的自由追求视为哲学的最高理想。柏拉图《理想国》的美好勾勒;孔子对“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气度;庄子“天人合一”人生理想的阐释;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恢宏命题;黑格尔真、善、美相统一的绝对精神演进;费尔巴哈对圣洁的人的感性之爱的宣示等等,他们的哲学理论都无一不闪耀着理想的光辉。

      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从诞生之日起就闪耀着“光明灿烂的理想主义”(马克思《博士论文》扉页语)。而且,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本出发点,扬弃了以往哲学在理想问题上的抽象性和空洞性,提出并论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因此,我们理解,共产主义理想在马克思那里诚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终结论,但同时更是其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在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是表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己本质之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和境界。这个理想构成了马克思全部哲学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归宿。

      遵循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开辟的理论思路,我们可以把哲学的理想职能作如下的理论界定:作为对人类生存与最基本问题理想与现实关系问题的理论思考,哲学在这其中要通过人与客观现实世界关系的反思,确立人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主体地位,在把握客观现实世界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的活动提供自觉的指向未来的价值勾勒与理性指导。

      其实,哲学的这一理想职能也是人类意识能动性在营建哲学理论中的真正体现。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哲学笔记》第228 页)哲学的理想职能正是哲学家按照时代发展的意愿和要求对外部世界进行真、善、美创造的最高蓝图的体现。哲学史上旧唯物主义理论的最根本缺陷恰恰就在于忘记了人具有这样一个建构理想的主体能动性。人在霍布斯等哲学家那里变成了机械、直观的物的存在。这种没有理想的唯物主义理论遭到马克思的深刻批判。所以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他热烈地赞叹和欢呼哲学具有的“光明灿烂的理想主义”,并坚信“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一种真理”(马克思《博士论文》扉页语)。而与此同时,马克思又批判了那种夸大人的能动性,把理想变成不切实际的空想的唯心主义哲学,指出“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因此,唯心主义的错误不在于强调了哲学的理想职能,而在于把这种理想职能夸大到可以摆脱客观必然性的地步。至于理想本身则永远是哲学的一个内在本质规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