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客体也有自身的能动性。本文从分析与“能动”处于同等程度上的“主动”、“自动”、“主导和决定”等相关概念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从主体受动性与客体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和未觉能动性着手进行对应性分析,证明客体能动性的存在。本文还对物质世界中的不同层次的客体分别作了分析和考察,以凸现客体能动性的存在。本文还考释了客体能动性的各种表现形式:主体化、反主体化、作用与反作用及局部性存在,表征其客观性。 一、问题的由来 人们往往把主体性的唯物主义基础简单地理解为主体发挥作用所需要的条件,应该说这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在笔者看来,更深刻的唯物主义基础在于主体能动性源于何处。如果弄不清这个问题,就只能在主体自身兜圈子,把主体性的最终根据归于主体意识。如果止于这一步,必将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为此,笔者认为必须承认主体能动性来源于客体能动性,也就是说应当给予客体能动性以合理的理论地位。当然,客体能动性有别于主体能动性,有其自身的质。它不是主体能动性的泛化,即不是有意识的能动性,而是基于内部矛盾而有规律的自己运动性。 习惯上,人们往往把能动性和受动性严格分别地赋予主体性和客体性,并已为很多人所深信不疑。这种单向度的界定不利于完整地科学地把握主体性和客体性。实际上,主体性和客体性作为一对矛盾,都包含着对方特性的因素于自身,这一点从矛盾的一般属性的角度看是顺理成章的。另外,在当前关于主体和客体的研究中,从认识论角度讲,主体和客体共生,互相决定,已成共识。从这个共识看,把能动性武断地仅仅判给主体也是不科学的。所以,理论的发展必然导出客体能动性的客观存在,这一点已在不同程度上为理论界所觉察,有的同志已经明确提出了类似的看法。 客体能动性对当今的众多研究者而言也许是个陌生的东西,但是,在哲学史上却是频频光顾于哲学大师的笔端的。黑格尔曾经说过:自然界对象是强有力的,它们进行种种的反抗。为了征服它们,人在它们中间加进另外一些自然界的对象,这样,人就使自然界反对自然界本身,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发明工具。作为一个辩证法大师他以唯心主义的形式曲折地颠倒式地向人们证明了自然界具有能动性。如果说,在唯心主义者那里客体能动性思想被作茧自缚而晦涩难懂的话,那么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这一点则是明白无疑和直接了当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说:“我们就是赋有感受性和记忆的乐器。我们的感官就是键盘,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弹它。”(见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369页,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费尔巴哈也说过:自我的受动状态是客体的能动方面,正因为客体是能动的,我们的自我才是受动的。旧唯物主义者有严重的局限性,其缺陷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所指出的那样,“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着重号为笔者所加——笔者注)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选集》第1卷第54页)可见, 马克思所批判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其片面性,即只是着眼于客体作用于主体,忽视了人的能动性。但是并没有否定旧唯物主义者所讲的客体能动性。恩格斯指出:“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9页)可见,恩格斯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也在于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体性作用。而对旧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作用于人并到处决定人的发展这种客体自身的能动性,除了指出它没有设置主体性前提而导致片面性之外,并没有否定问题本身。这就意味着这一方面是旧唯物主义中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不应否定。许多人喜欢引用马克思这句话来否认客体能动性:“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78页)其实,从这段话中所能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意识的能动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比动物的能动性高明;而不是人有能动性,动物没有能动性。如果一定要用“有”和“没有”作结论的话,也只能是这样:人有意识的能动性,动物没有意识的能动性,只有未觉的、朦胧的和模糊的能动性。 二、从能动性的概念分析看客体能动性 “能动”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不深究它的底蕴,企图廓清客体能动性这团迷雾,那是颇为困难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再回到能动性的概念分析上来。 1.概念的相关性分析 能动与主动、自动、主导、决定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这一点基本上是无疑的了。只要深入考察梳理后者,就可以弄清能动的含义,能动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谓主动,包含与被动相对应的两层含义,一是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二是能够造成有利的局面,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后者是属人的,前者是人和物共有的。所谓自动,就是本身主动,可以指人的行为,也可以指部分凭借以及完全不凭借人力的物的运动,如水从高处自动流往低处,机器人可通过模糊控制处理随机事件,这表明“自动”完全可以在物上使用,没有理由排斥物作它的主词的资格。如果从主导和决定两个含义上考察,情况更加明朗。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势均力敌的情况是相对的,不平衡和力量悬殊是绝对的。在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中,作为复杂的矛盾综合体,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起决定的主导的作用;在每一对矛盾中,一般有一方居于主导决定地位,那么物的能动性就是可以肯定的。物作为客体其能动性自不待言。 2.概念的对应性分析 对应概念是对立统一事物的观念的形态。对关于主体的对应概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发掘客体能动性。 其一,主体的受动性就是客体能动性的表现。实践具有能动性,也具有受动性。正是由于实践的受动性,主体才带有受动性。主体的受动性是由主体所受到的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造成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客体。也正是由于客体有能动性才使主体带上受动性。这种能动性是客观存在着的,因为事物都有自己运动的能力。这一点早在唯心主义者黑格尔那里就已经以颠倒的形式提出来了,列宁肯定了它。事物运动从根本上讲是内因起作用,就整个世界总体而言无外因,整个宇宙就是自动。既然是自己运动,就有能动性。 其二,有主观能动性,也有客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这个概念本身就限定了它只是能动性中的一种,而不是能动性的全部,如果能动性只有主观能动性这一重含义,就用不着对能动性加以“主观”的限定,这是很清楚的。因此,肯定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另外的能动性,即客观能动性。这种客观能动性一方面是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即主体能动性,另一方面则是客体能动性。 其三,有自觉的能动性,也有未觉的能动性。主体能动性只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和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以上着重号都是笔者所加——笔者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77页)其中的“人类特殊的能动性”应当正确地理解为,人类的能动性只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各类各层能动性中的一个特殊类型。这种能动性与人以外的物的能动性的共同本质才构成为一般的普遍的能动性。因为有特殊必有相应的普遍,有此一特殊也必有彼一特殊。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很忙,没有充裕时间去推敲“特殊”这类字眼,毛泽东的意思就是能动性为人所独有。这个观点乍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知道,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写于1938年5月,而《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早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就把特殊和普遍的关系作为矛盾问题的精髓作了全面、系统而详尽的阐述,特殊这一概念在那时就已经获得了相当明确的含义,是相对于普遍而言的一个概念。那么,在《矛盾论》发表的多半年时间之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用“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个概念,其所指已不言自明。所以,决不可把它理解为只有人才有能动性,人以外的其他物都没有能动性。在毛泽东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有无能动性,而在于能动性的高低。人的能动性的高明之处只在于人的能动性是自觉的能动性,而动物的能动性是未觉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