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非理性”概念

作 者:
吴宁 

作者简介:
吴宁,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副教。

原文出处: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 要 本文在与非哲学学科的“非理性”概念的比较中,概括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非理性”概念。本文将历史唯物主义的“非理性”概念概括为与理性相对应的哲学范围,认为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特定方面,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并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程序化、非秩序化的社会意识或社会精神现象。在对非理性作出本质规定的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论述了非理性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非理性 理性

      非理性因素是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复杂的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渗透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的一种精神力量。事实上,“非理性”一词已经在许多学科中广泛使用。

      一、非哲学学科的“非理性”概念

      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价值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非哲学学科都曾这样那样地使用“非理性”概念。

      心理学较早关注非理性因素。在心理学上,“非理性”是指情感、意志、兴趣、潜意识等与思维相对应的心理要素和个体心理特征。

      在语言学上,“非理性”一词有两种用法:作名词和作形容词。作名词,“非理性”指称理性以外的所有因素,是指不属于理性范围内的人的主观精神现象和心理现象;作形容词,“非理性”是人的精神现象的属性,“非理性”的“非”字是个作定词的否定词,即“不是……的”,“非理性”即“不是理性的”。

      在文化学上,“非理性”是指人类早期的集体表象、巫术、神话,中世纪的偶像崇拜、宗教狂热,近代的人性异化,现代思想家讲的生命冲动、意识流等。

      在社会学上,“非理性”是指与有序化、规范化、组织化的社会行为相对应的人的群体无意识、潜意识行为等,它带有无目的性、无计划性、无规范性。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消极表现是无政府主义、盲目的领袖崇拜、失控的社会冲动等。

      在价值学上,“非理性”是指评价活动过程中人的意志、情感、偏好等。在评价活动中,人的非理性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非理性因素追求的是善和美的价值,它能促使评价活动按照善的尺度展开,“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在教育学上,“非理性”是指与观察、记忆、逻辑思维、注意等智力因素相对应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除了德智教育外,教育学还强调非理性方面的意志、情感教育。尽管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智力因素,但是非智力因素的积极面推动着智力的发展,其消极面则阻碍着智力的正常活动。有人作了这样一项试验统计,把拟好的各种个性品质的排列表,分发给一组著名的科学家填写,要求他们按表中所列的条目用加号标志那些对他们取得科学成就最重要的品质,结果表明:大多数科学家表示居于首位的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强的意志、热烈的情感、正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等。

      在心理历史学上,“非理性”是指那些造成历史现象特别是历史偶然现象的人类共同心理或个体心理。西方心理历史学强调英雄人物的意志或大众的心态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作用,重点研究人们的心理(包括非理性)对社会历史或某一历史事件所起的作用,研究人的心理(包括非理性)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心理分析来探索人类的种种行为,以全面地揭示人类历史。维科、孔德、赫尔德、冯特等以人类的共同心理来解释历史,弗洛伊德、狄尔泰、赖尔等以个体的心理(潜意识、情感、意志、欲望、动机和直觉等)来解释历史。他们都强调潜意识、情感、意志、欲望、动机和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在经济学上,“非理性”是指参与生产、销售、消费过程的人的欲望、意志、激情、无意识、直觉等。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 ·贝克尔发表题为《非理性行为和经济理论》的专题论文,考察了非理性因素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德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美国经济学家H.A.西蒙、英国经济学家G.M.霍奇逊、奥地利经济学家欧内斯特·迪希特等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对理性经济人的古典教条展开批判,强调非理性因素在市场运作、管理以及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试图用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来管理经济活动。复旦大学经济学张雄博士正着手研究现实经济人理性和非理性的互动机制对市场经济发生、发育、发展的影响,研究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并已取得初期的研究成果。他认为,经济人的非理性因素和市场有共生关系,这种非理性因素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已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政治学上,“非理性”是指缺乏理性思考或控制的盲目的政治手段和不冷静的政治行为。在政治活动中,候选人可以利用人们下意识的心理、利用充满情感内涵的文字和图像去捞取选票。而投票人在巧妙的口号或很有吸引力的标语的诱惑下往往因感情的冲动而被他人利用。

      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去探讨非理性因素,不仅丰富了非理性研究的内容,开阔了思路,而且有助于全面地把握非理性的本质。尽管各非哲学学科对非理性研究的重点和侧面不同,对“非理性”概念的理解不尽一致,但是都表达着同一内涵:非理性即不是理性,不等于反理性,非理性比反理性的包容量要大,它同理性相区别,具有非条理性、非规范性、非逻辑性、非程序性、非秩序性。概括起来说,非理性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人的欲望、情感、意志、激情、信念、无(潜)意识、直觉和群体无意识等。这些又称为非理性因素,作名词用的“非理性”是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名称。但上述各非哲学学科的非理性概念,有的侧重于把非理性作为个体的心理现象来研究(如心理学、教育学、价值学、经济学),有的侧重于把非理性作为群体的共同心理或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如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历史学、政治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