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的价值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马克思具体考察了人自身作为类的存在物的社会属性及人的价值关系的形成,他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1〕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看,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是在生产过程中,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在于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本质与价值关系的产生又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本质贯穿着价值关系,价值的产生和本质,是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过程相联系的。人的价值关系是客观的、历史地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时讲过:“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这个过程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3 〕正因为如此,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才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关系。所以,马克思把价值这个普遍概念看作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4〕个人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既是关系的主体, 又是关系的客体,作为客体他是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做奉献,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求;作为主体,他在物质的和精神上的需要的满足,又依赖于他人和社会。个人无论是从事生产劳动为社会做贡献,还是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需要的满足,都是在一种价值关系中进行的,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关系。人们的这一价值关系的形成,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价值关系的历史性特征时,坚持以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进行具体分析。他们认为,人类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人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性质。”〔5〕这就是说,人们的价值关系是个历史范畴, 是历史形成的。各个时代的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关系,都呈现出自己的特殊的内容和形式。正因为如此,才形成各历史时代价值关系的区别和特点。人们的价值关系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延续性决定着人们价值关系的延续性。但是人的价值特别是社会价值,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关系中定位,总是通过人的各种现实活动表现出来。马克思认为,人不仅从事直接的物质生产,而且甚至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一种很少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也是社会的,也离不开整个社会。从事这种活动时,“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6〕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 统一,正是在社会给予自己和自己为社会所做出的辩证关系中来展现的。马克思把人的价值理解为人的不停的创造和对自身的不断更新。人们“不过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他们既再生产这种相互关系,又新生产这种相互关系。这是他们本身不停顿的运动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己”。〔7 〕在马克思看来,如果离开人类的历史发展,脱离日益更新的社会关系,就没有人的真正的价值,也根本谈不上人的自身发展和更新。人的价值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着的社会关系范畴。 二 人类的价值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马克思的人的价值理论立足于对人的对象化活动的科学分析。马克思从主客体辩证关系分析入手,对人及其本质力量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同时也是对象性存在物。人一方面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又依赖于他的需要的对象。人的生命和本质力量的表现正是通过所需要的对象来确证和表现。“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而为了使自己得到满足、得到温饱,他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我的身体为了充实自己、表现自己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8〕马克思用形象而简明的比喻方法, 深刻地阐明了作为人的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人的自然力、生命力是人的能动的潜在价值的表现,而人的生命力、创造力要借助于在他之外的对象来展示。作为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实际运作是能动的。人从自然存在物到对象性存在物的转变,是从事创造性的对象化劳动的过程。人的价值是对象化劳动能力的发挥,人通过对象化的劳动完善自身和发展自身,这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能按照一定目的和要求进行生产,而且能够把自身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进行创造性生产。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9〕人的对象化劳动, 就是把自身的智力、体力物化到产品中去,而智力、体力是存在于人身上的潜能,而潜能也是潜在价值,劳动的产品既是人的潜在价值的表现,也是对人的社会价值的确证。任何一项对象化劳动的产品都是人的个人潜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综合体现。马克思曾给人的对象化劳动下过一个精辟定义:“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10〕所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劳动的对象化过程。 自然界的存在物,并不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也并不是直接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获得需要一定的价值支付,人不能消极等待获得某种价值,人只有通过能动的劳动才在有用的形式上占有对象。劳动的对象化,本质上是人把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灌注到对象当中,使对象本身成为人的需要和一定目的的现实。社会的人的劳动产品,从它作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过程看,则是个人对社会、他人做出的贡献形态。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使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活劳动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物质形式,表现了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一切社会存在物都是人的对象化劳动所创造的,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和价值的展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从社会历史发展观的角度,对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把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看成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1〕人只有在对象化的社会活动中,才能表现出自己的本质力量,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