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这一论断包含着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对近代自然科学和产业革命发生后,在机器大工业中应用科学技术的状况做了理论分析和概括后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1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3〕。这些论述, 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本质。

      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在当时还不可能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并加速转化为技术成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多。尤其是本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并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正是邓小平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的确切概括和评价,是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一论断,不仅从质的规定性上肯定了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而且第一次从量的规定性上指明了科学技术在数量上已成为现代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现代科技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因素。因此,这里的“第一”是“最重要”或“起决定作用”的意思,就是说,在现代条件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是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紧密相联。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劳动者就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任何劳动,都是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是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统一。劳动力就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智力是生产力要素中起关键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内容。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脑力劳动的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突出,尤其是现代高科技的广泛运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出现,使得从事这些劳动而没有相当的科学技术知识已成为不可能。即使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在生产活动中的体力支出也日益缩小,而脑力支出日益扩大,生产活动对智力因素、对科学技术知识的要求急剧增加。20世纪以来,连续的科技革命和科学教育的发展,智能控制机的出现和应用,空前放大了劳动者的智力,劳动力结构向非体力的智能演变的趋势明显加强。据统计,1900—1955年,世界固定资本每增加1%, 只能使生产增加0.2%,劳动力每增长1%,可使生产增长0.76%,而经过科学技术训练的人员每增加1%,则使生产增长1.8%。这期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比,机械化初期为9:1,机械化中期为6:4,到自动化时期则为1:9。 〔4 〕目前, 脑力劳动者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比例迅速增长, 如美国1930—1968年期间,蓝领职工增加60%,工程技术人员增加了450%,科研人员增加了900%。〔5〕由此可见,现代生产劳动对劳动者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比例的变化,将随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同时,科学技术与劳动者密切结合,使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大提高。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就曾指出:“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6〕据有关资料,一般情况下,干同一工种,较之文盲, 小学生能提高工效50%,中学生提高108%,大学生则提高300%。〔7 〕可见,社会劳动者的总体科技素质越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生产就越进步,生产力也就越强大。

      第二,科学技术与劳动工具的密切结合。

      科学凝结于劳动工具中,劳动工具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智力的表现,是当时科学技术知识的物化形式。科学技术越发展,生产工具就越先进,这已被科学技术与生产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从18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大的工业革命,每次工业革命都是以新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出现为先导,以生产工具的变革为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牛顿力学和布莱克的热学为理论基础,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引起了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生产的飞跃。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为理论基础,以惠斯通发明的发电机为标志,使社会生产力跨跃进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产生为理论基础,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开辟了用机器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的新时代。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劳动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从而使劳动的手段更加精良和强大,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没有现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先进的劳动工具(设备)。

      第三,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范围的大小紧密相联。

      科学技术凝结于劳动对象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来源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利用率也不断提高。在小生产时代,劳动对象主要是土地、森林、矿藏等自然物。在现代大生产中,劳动对象由大地走向海洋、从海洋飞向空间,从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劳动对象的扩大,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如劳动对象由大地走向海洋,就是建立在潜水技术、导航定位系统和化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的。由于这些技术知识的发展,才测到海洋中多种多样的丰富矿藏,可以作为现代工业的原料。另一方面,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和创造出大批新材料,如半导体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对劳动生产率从而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指导人们对现有劳动对象进行更充分的综合利用,促进劳动对象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变“废”为宝。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日益扩大和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对象,使更多的直接和间接的劳动对象进入生产过程,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