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明论断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为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中央最近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大决策。知识分子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力量。所以,能否顺利实现科教兴国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真正把我国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要进一步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在国民思想中确立知识分子是第一劳动力的观念。 一 知识分子是第一劳动力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主要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因素构成。其中,作为劳动者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的主体。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成为直接的生产力,而且成了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已成为世界各国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特点,即生产力=(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而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发明者,是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无一不是由知识分子发起、推动和完成的。显而易见,在现代社会,如果说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知识分子毫无疑问已经成了第一劳动力。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知识分子是现代社会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毫无疑问,知识分子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主力。但是,在过去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主要以畜力和人的体力为动力,因此体力劳动者是社会生产的主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作为脑力劳动者的知识分子只占成员的极少数,主要从事精神文化生产和社会管理活动,一般并不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所以对社会物质生产所做的直接贡献很小。由于那时知识分子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当时占社会大多数的体力劳动者中形成了知识分子光说不干,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的观念。“百无一用是书生”,正是那个时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评价。然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时代,社会物质生产由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到工业生产方式,知识分子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西方的一项著名研究表明: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六七十年代上升到50%左右;到80 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甚至达到90%以上。另一项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首要力量,作为科技生产主力军的知识分子不仅直接参与到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去,成了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者,而且成了劳动者中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单个人劳动所创价值最大的群体,成了社会物质生产劳动的骨干力量。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在社会生产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为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为6∶4;在自动化条件下为1∶9;现在,在使用计算机控制和机器人操作的“无人工厂”里,体力劳动消失了。可见,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知识分子已经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 知识分子是推动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而推动科技进步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知识分子。首先,知识分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如果说过去的科技进步,特别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巨大改进与发明,如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从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的巨大技术进步,以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等,都主要是由体力劳动者中的能工巧匠来完成的,那么,自从近代实验科学产生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则主要是由知识分子推动的。近代科学产生以后,科学技术研究逐渐成了主要是知识分子从事的职业,所以无论是近代化工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中,还是在当代以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中,知识分子都扮演了主要角色,成了当之无愧的绝对主力。现在,科学技术事业真正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事业。其次,知识分子是现代科技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科技知识的传承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父子、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的。那时人们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许多生产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口头相传的形式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学校虽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但在前工业社会,一方面能上学受教育的人很少,平民基本上没有上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知识、伦理道德和宗教教义,没有生产科技知识。所以,那时的学校和学校教育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传播科技知识所起的作用并不很大。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也迅猛发展起来,学校由过去专为少数人服务的“贵族学校”变成了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平民学校”,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和能力。科学技术知识也被纳入了学校教育范围,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现代社会,全民义务教育在世界各国普遍推行,专门对社会劳动者进行新的科技知识培训的职业学校教育正在迅速发展,“终身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因此,学校成了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的一个主要渠道。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等各种大众传播工具也蓬勃发展起来,成为现代社会传播科技知识的又一个主要渠道。而从事教育工作、新闻出版工作和计算机信息工作的主体,正是这些领域的知识分子。因此,知识分子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开拓者,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推广者。 知识分子日益成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知识分子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不是工人阶级中的普通的一部分,而是工人阶级中受教育最多,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那一部分,可以说是工人阶级中的骨干力量。科学技术与生产的日益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研究成为生产过程内在的一部分,成为第一生产过程,是现代社会生产的突出而鲜明的特征。本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生产的实际需要刺激了技术的发展,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按照生产→技术→科学的顺序发展的。而在现代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科学的相互作用机制已经完全逆转过来,科学理论不仅走在了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运用量子力学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过程,建立了半导体能带模型理论,使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蓬勃发展起来,并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发展起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领域。现在国内外的每一个大企业都有庞大的科研机构和高额的科研经费,科学研究成为第一生产过程,科研成果直接在企业内转化为产品,成为市场竞争的根本保证。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越来越巨大的作用,现代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机械和计算机所取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已不再取决于体力的大小,而主要取决于知识水平和智力的高低。据统计,我国手工业工人人均产值约为2000元/年, 传统工业工人人均产值约为2万元/年,而高科技产业的技术人员人均产值则达10~20万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