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三种倾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国珍 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 职称:教授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近年来掀起了一股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热潮。本文认为热潮中出现了三种倾向:否认历史观基本问题,不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认为实践的原则就是主体性原则,否认客体性原则的优先地位;不提社会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对这一原理作片面的解释。作者对这三个具有倾向性的观点进行了批评。

      关键词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主体性原则和客体性原则 自然历史过程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是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哲学界的一股热潮。前几年还限于对旧教科书体系的批评和对一些基本原理的传统解释进行拨乱反正式的研讨,近年来则有人“动真格的”,开始推出他们重建的体系了。最近出版的哲学教材也都不仅力求打破原先体系的叙述框架,还在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的名义下,对许多基本原理作了颇为重要的修正,给予了新的解释。这种情况是否标志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确实取得了突破性的而且是全局性的成果,至少在对它的解释方面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呢?按说应该如此,但我认为实际上离这一步还有相当距离,因为在我看来,重建者的新体系和新解释未必符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原则。本文就是针对“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发表我个人的意见。这三个问题是联在一起的,为了叙述的方便只好分开来说了。

      一、能够否认历史观基本问题吗?

      就我所知,主张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人们尽管观点并不一致,但要取消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却似乎是他们的共识。他们确实谁也没有这样明确声明过,这只是我的“发现”。但最近出版的一本论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的专著,和在我国影响最大、发行量达数百万册的哲学教材第四版修订本,证明我这个发现至少不是完全不合事实。因为这两本书都不但矢口不提“历史观基本问题”,甚至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完全不予提及,这只能解释为作者、编者不承认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一般地否认有个历史观基本问题,只是不愿公开声明这个观点并进行论证。

      我一点也不反对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提法,但我认为,不管怎样重建和重建成什么样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基本立场和观点,总是要坚持的,并且要把对于这个基本观点是否论证得更科学、更有力、更清楚明白作为重建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否则就谈不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因为这个观点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核心和标志。重建的整个体系压根儿不提及它,决不能说是自觉地坚持了的。

      问题当然更在于社会存在范畴究竟是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范畴,和要不要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作为叙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线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概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这似乎已是我国哲学界的共识。既然如此,也许更应该用实践概念取代社会存在概念,用实践的观点取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来作为叙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线索吧?我估计人们就是从这个认识出发,有意将传统观点认定的历史观基本问题排除于他们重建的体系之外的。但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首先要问,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它的唯物主义性究竟体现在哪里?毫无疑问,这体现在马克思的这个著名命题上:“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就是这个观点把它同唯心史观区别开来, 意味着人类思想史上一次壮丽的日出。所以恩格斯说:“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就会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性的东西,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2〕既然如此, 讲历史唯物主义怎么能够撇开这个最基本的观点呢?

      主张用实践观点取代这个观点的人可能反驳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性也体现在马克思的这个命题上:“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并且正是实践的观点和把实践概念引入历史观, 马克思才达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结论,因此把实践观点作为叙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更加合理,也更加符合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进程。但事情并非如此。

      大家知道,社会存在是本体论范畴,〔4〕实践不是本体论范畴; 〔5〕前者指谓的就是“社会的物质生活”, 即社会中的“第一性的”存在,后者之中包括了人的意识要素。因此,只有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才是唯物主义,一般地讲一切社会现象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则不一定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也可以承认的。是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并且马克思正是用这个命题来批驳唯心史观,所以他接下来的话是:“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但是很明显, 马克思这一命题中的实践就是指的“社会物质生活”,不过着眼于其动态过程罢了。这不是我的武断,在马、恩的行文中,实践作为人的社会存在、物质生活的同义语使用,那是经常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等等说法,其中的“生活”、“实践”难道不是和“社会存在”基本同义的吗?认为这个实践概念强调的也是人的活动有自觉意识作指导的方面,那就说不通了。这正是唯心史观。由此可知,在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那里,作为其理论之出发点和核心的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实践概念;如果说是实践,那么这个实践是指“物质实践”,即强调和着眼的是它作为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的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