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必然与历史的选择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玉樑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原文出处:
求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性、必然性的,还是没有规律性,由偶然性,由人们的意志与随意的无规律的活动决定的?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已作了明确的回答。他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2卷第101 —102页)社会经济形态是上层建筑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服从一定规律的,是服从于内在必然性的。所以,恩格斯说:“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4卷第247页)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现成的生产力及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的生产力,就要有一定的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总是不断地发展的,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不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就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上层建筑或迟或早也要发生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运动,就使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历史发展的这种规律性,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看,主要体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依次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383 页)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已经被实践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观点,与各种唯心史观、历史非决定论、历史无规律论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理所当然地受到西方一些唯心主义者的批评。在各种批评唯物史观的西方论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Kari R·Popper)1957年出版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波普在书中直言不讳地表明此书是直接针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写的。他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说成“历史命运之说”的“迷信”,把唯物史观曲解为宿命论。他的基本论点是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是受人类知识的增长决定的。他的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知识决定论”。而知识是观念的东西,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所以他的历史观是观念决定论,是典型的唯心史观。波普认为:“历史决定论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波普力图证明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这是否认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发展方向,否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波普这种观点,是由他的知识决定论的唯心史观决定的。他既然反对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原理,用知识的增长来解释历史发展进程,他就根本不可能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只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无规律论或非决定论。波普对唯物史观的反驳,不仅没有驳倒唯物史观,反而暴露了他的唯心史观的浅薄。

      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是否就意味着否定了历史活动的主体性、历史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呢?并非如此。过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论述较多,而对历史主体的选择性的研究较少。近几年,学术界开始重视对历史主体选择性进行研究。这是对唯物史观研究走向深入的表现。同时这也便相应地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关系问题,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选择性的关系问题等。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的观点把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不是完全的决定论,也不是完全的非决定论,它既包含决定论因素,又包含非决定论因素,是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综合和超越,可以把它归结为历史选择论。有的学者进一步提出,历史选择论是马克思的历史观之思想实质,社会历史的决定论从属于选择论,认为以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是把历史规律凌驾于人的活动之上,忽视历史活动的主体性。这些看法误解或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既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也重视历史的选择性。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 —119页)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4卷第247页)这就是说,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有一定的自觉的目的、意图,有一定价值追求、价值目标的人。在历史提供的各种客观可能性和趋向面前,人们必然要权衡利弊,进行选择。所以,历史主体必然具有选择性。历史主体的历史选择是对历史发展的方向、道路、制度、体制、重大战略决策及影响历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的选择。这种选择是通过其代表人物进行的,广大群众在自身的利益基础上以其言论和行动所表达的民心向背,对历史选择及其能否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选择对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历史时期,历史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可能性。处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级、阶层、集团的人们,都在根据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追求,进行历史选择。但是一个国家,同一历史时期能够成为现实的历史选择只有一种,到底哪一个阶级、阶层、集团的历史选择得到实现,首先,取决于其选择是否正确。例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符合自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因此,尽管后来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发生过种种失误,有些失误还是很严重的,但是,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始终不倒,今天终于走上了蒸蒸日上的康庄大道。相反,50年代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企图扼杀新生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美国人自己总结说,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他们进行的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他们低估了中朝人民的力量,所以,他们必然失败。其次,选择能否实现,还取决于力量对比。在阶级斗争中,有时选择不能实现,并非选择不正确,而是力量对比悬殊,敌对力量过于强大。再次,主观指导是否正确,是否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否善于抓住时机,策略是否正确,也是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