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理论主题

——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150周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志伟 深圳行政学院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编者按〕对“实践”,人们有不同的理解,而有的文章(不止一篇)把“实践”、“主体性”等讲得越来越玄了。从语言到内容,都从前南斯拉夫“实践派”和法兰克福学派那里抄来一些东西。有人说,主体性的实践观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击得粉碎”;不少人在谈论“实践”问题时,亦有离开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而“自由”发挥之事。不少人在讲述“实践”问题时都声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他们立论的经典依据。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的立论的背景、主题是什么?怎样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这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里发表的韩志伟的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论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唯物主义主题,对于探讨“实践”问题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神实质都是有助益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理解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完整内涵?如何摆正唯物主义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位置?这历来都是聚讼纭纷的话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重点内容。持续不断的探索表明,这既是一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问题,又是一些有相当理论难度的问题。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曾指出:“实践的观点, 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参见《列宁全选集》第2卷第139页)列宁的论断正确地指出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地位,但并未断定实践观仅仅是一个认识论的观点。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就据此将“实践”仅仅理解为一个认识论范畴。在近几年的哲学讨论中,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内涵得到了新的挖掘和拓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理论成果。但同时,一些论者在此问题上又得出了另一些结论,有的认为唯物主义实践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有的则按“实践一元论”或“实践本体论”的理论模式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内涵进行了重新解释。各种新观点的提出无疑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理解,但这种理论格局的存在本身也说明,要真正达到这一问题的完整科学的理解,把握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真实内涵,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要明确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理论主题,至关重要的是要确定一种合理和有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唯物主义实践观最初产生的“问题情境”的深入分析,我们认为:唯物主义实践观是科学形态的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科学形态的历史理论在根本上是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全面展开。科学形态的历史理论,既是关于客观历史过程现实基础和一般规律的理论,又是以历史主义作为最高原则的方法理论。唯物主义实践观中的“实践”,首先是客观历史过程的现实基础和本质内容,其次才是人类认识的现实基础和最终决定因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中,实践观具有某种“理论范式”的意义和性质。

      这一切,正是150 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给我们遗留下的丰厚的理论遗产。

      一

      唯物主义实践观最初是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份“纲领性文件”中提出的,尔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全面的阐释和系统的发挥。《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所要解决的理论上的问题,构成了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特殊的“问题情境”,即它所要解决的问题的背景。因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理论主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副标题,即“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的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集中地概括了该书的主题。深入地说,这一主题由“对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和“对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两部分构成。与这一主题的两个基本的批判内容相对应,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正面分别阐释了“唯物主义实践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内容。正如“唯物主义实践观”构成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样,“现代德国哲学”也构成了“德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了不使问题过于复杂化,我们将关注的“焦点”投射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同“现代德国哲学”的对立上。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着力批判的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换言之,对“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本质上都是对唯心主义历史哲学的批判。历史领域中的唯心主义立场,是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共同立场。一般来说,对于他们的历史理论的唯心主义立场的批判,正是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所要解决的“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批判也正构成了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理论生长点。正是在这种分析批判中,唯物主义实践观同时确定和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主题。由于在费尔巴哈那里与鲍威尔和施蒂纳那里,历史理论与其唯心主义立场相结合的方式和道路各不相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这种方式和道路的分析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比较注重对历史过程和历史理论(“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与此相对应,马克思和恩格斯阐释的是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的理论内涵;对于费尔巴哈的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比较注重方法论的分析,与此相对应,马克思和恩格斯阐释了历史主义的方法对于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