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和主体性问题的深入讨论中,有论者提出了“交往实践观”,这一论点对推进马克思实践观内含的交往性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依此提出交往实践观,甚至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就是交往实践观,笔者对此则不敢苟同,因为这不仅忽略了马克思实践观的真正实质,并且还带来了一些理论上的混乱。 一、马克思的实践观是社会实践观,即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实践是人的实践,是人特有的本质特性。马克思揭示人的实践本质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现实的人就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他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1]可以看出,现实的人有两个特征,一是进行生产活动,一是发生社会关系。这两个方面在现实的人或具有实践特性的人的本质中是什么关系呢? 马克思曾精辟地概括了现实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这一人的本质的科学定义,是马克思批判地考察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学说的理论结晶,它强调的人的本质的“现实性”,来源于黑格尔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它强调的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即“社会性”,则来源于费尔巴哈的“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的观点。 马克思称赞黑格尔,说“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3] 在破除了黑格尔把劳动仅仅限制在思维领域的局限性后,马克思把劳动引向人的广阔的现实的活动领域,认为“劳动不过是人的活动在外化范围内的表现,不过是作为生命外化的生命表现”,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4] 所谓劳动就是人通过能动的活动使对象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劳动产品则证明了人的能动活动的本质;劳动的本质就是其对对象的改造作用或曰创造性。由此,马克思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5] 劳动是改造世界的基本形式,而改造世界的总体活动或全部活动则是实践,因而人的劳动本质也就是实践本质,即改造世界的本质。通过对黑格尔的劳动观的批判分析,马克思确立了人的本质的实践性。 费尔巴哈也反对黑格尔把精神(劳动)当作人的本质,他把精神活动或思维当作人的属性,而认为作为类存在的人的主要特征是有别于动物的“社会性”。他说:“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又说:“孤立的个别人都未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中。”[6]这些观点对马克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早在1843 年,马克思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说:“人的本质特征,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又在1844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国家、社会。”在后来的着力探讨人的本质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更加重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他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7]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8]通过对费尔巴哈的“社会性” 的批判分析,马克思确立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这样,关于现实的人或具有实践特性的人的本质,就有了实践性和社会性两个规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这两个规定进行了综合,他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前面,加上了“在其现实性上”的限定。这一“现实性”,就是马克思从分析批判黑格尔的“劳动是人的本质”中所得到的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多处把“现实的”与“实践的”连用,如“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工人在生产中的现实的、实践的态度”[9]等等,因此说, 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性。 那么,人的本质中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又是什么关系呢?马克思认为,这二者是互为前提又互为因果的。一方面,“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即是说,人只有具备了社会性,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才能显示自己的实践性;另一方面,“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10]即是说,人只有具备了实践性,才能形成社会联系,才能表露自己的社会性。人的实践性和人的社会性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实践性是人的本质的实际内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外在形式。这样一来,二者不但互为前提又互为因果,而且还相互包含又相互说明。为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一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社会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表现是社会,社会、实践合二而一,成为“社会实践”。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可视为同等的甚至同一的概念。 由是观之,如果说人的本质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那么作为马克思哲学出发点的“现实的人”,就是实践性和社会性集为一体的人,他们进行的活动就是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而马克思所确立的实践观就是社会实践观。在马克思的这一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不过是社会实践的简略说法而已,其实就是社会实践。因此,当马克思已揭示了并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即社会实践观时,再提出一个“交往实践观”,则它与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观是什么关系呢?是以此代替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观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是以此丰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观吗?但是马克思的实践观怎么会有两种形态呢?因此,交往实践观的提出,相对于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观,在逻辑上总是一个矛盾。 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观是革命的批判的理论,即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