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再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求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1958年“大跃进”如火如荼的当口,中国的哲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这是建国以来规模大、延续时间长、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一次重要的哲学争论。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场争论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当时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命题能否作唯物主义哲学的解释。争论一方杨献珍、于世诚等人对此问题持否定观点,他们的主要论据是:第一,这一命题一直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命题。第二,唯心主义,尤其是主观唯心主义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解为思维就是存在,思维等于存在。第三,这一命题中的“同一性”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是指同一、等同,而不是辩证法所说的“同一性”。第四,列宁把这一命题作为唯心主义的命题作过彻底的批判。第五,如果对这一命题作唯物主义的解释,会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争论另一方艾思奇、郭月争、王若水等人则认为,这一命题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他们的主要论据是:第一,虽然这一命题最初是由唯心主义哲学提出,并赋予其唯心主义的含义,但是这并不妨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进行改造。第二,思维和存在之间有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同样适用于解释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既然可以肯定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那么就应当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命题可以作出正确的解释。第三,经典作家并没有把这一命题作为唯心主义命题来否定,而只是否定唯心主义对这一命题的解释。

      在这场争论中,双方的理论分歧实际上并不多,没有什么重大的原则分歧,双方争论的实际上只是一些提法的问题,以及对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应该如何理解,相反,双方在基本观点上都是一致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争论的问题在“文革”后很快形成了一致的看法。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这一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唯物主义用反映论的观点来解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形成对客观存在的真理性认识,并且思维能够通过实践转化成为客观现实,因此,思维和存在之间是有同一性的。

      问题似乎解决了,但真正的问题却还没有提到。这就是争论双方共同认定: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做简单肯定的回答是唯心主义,尤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张和荒唐所在,这一观点能否成立?当时哲学界对这一问题未加考虑,而是当成不容置疑的铁的事实。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把思维等同于客观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特征吗?为什么在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为指导的西方国家中,反而没有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闹剧,而倒是在我们这个信奉唯物主义的国家里主观主义、形而上学却特别猖獗?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国的哲学界似乎没有什么疑义,当时争论的双方在此是完全一致的。杨献珍一再强调把思维当成存在是唯心主义的一贯做法,其荒谬性如同把水中肉的影子和狗口中的肉当成一回事。艾思奇也认为“对于‘同一性’有两种相反的理解。一种是把同一性看做抽象的、绝对的同一,看做简单的等同。一般的唯心主义,特别是主观唯心主义,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就是把同一性理解为简单的等同,硬说‘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在这样意义上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唯心主义理解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应当坚决加以否定的。”〔1〕

      主观唯心主义是不是真的把思维当成存在,把主观当成客观?至少我们的哲学教材和宣传是这样肯定的,在我们的头脑中主观唯心主义者被想象为一群疯子,认为他们自己的父母看成是由于他们头脑的主观感知才得以存在的,并且认为这种唯我论的狂人哲学根本不值一驳。

      但是事实与此正相反,我们所说的“主观唯心主义”从来没有把人的思维观念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要纠正这一误解首先必须弄清我们所使用的“存在”概念与“主观唯心主义”所使用的“存在”概念有着质的不同。“主观唯心主义”所说的存在不是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指人们关于客观事物的观念,因为他们认为客观存在着的是什么,对于人来讲只能是通过他的感觉经验来理解,而不可能直接把握客观事物本身。换言之,他们认为客观存在对于人来说,只能是人所能感觉经验到的存在,这种人所感觉经验到的存在与真正的客观存在本身是有差别的,因此他们断言我们平时所说的客观事物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我们所能感知和理解的事物,我们所说的“存在”实际上只是我们能理解的存在,一种主观化了的存在,由此就得出了他们最著名的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

      “主观唯心主义”否认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主张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的感觉经验,虽然他们并不否认人的认识有来自外界的内容,但是他们否认人的认识完全是对外界事物的摹写,因为他们强调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无法知晓,因此也就不知道人的认识是不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用休谟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只知道感觉经验呈现给我们的内容,至于感觉经验之外的是什么就无从知晓,也就无法言说。

      由此可见,“主观唯心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认识的主观性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主观性,他们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否定的,而认为思维是思维,存在是存在,思维中的存在不是真正存在的存在。对人来说其周围现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思维所能理解的存在,而始终不是那存在的本身,人的思维不论如何高明,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他看到的世界只是他能够理解的世界。实际上他们并不否认人的认识来自客观存在,但是他们反复强调的是,人的思想观念虽然来自客观存在,但它与客观存在之间终究是有差异的。因此他们强调的是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对立性,而不是同一性,其理论的特征是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二元论。不可知论的最基本观点就是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二元论强调的是主客相分离、相差异、相对立,而相对主义则强调人的认识观念、理论知识并无绝对的可靠性、客观性或真理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