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究竟是什么?

——青年学者陈智祥《当代与未来的认识方法》一书引起争论

作 者:
冯生 

作者简介:
冯生 本刊记者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代与未来的认识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一书,是青年学者陈智祥同志写的。作者以青年人的敏锐、热情和执著,别开生面地阐发了自己关于哲学问题的一系列见解,文字颇具个性。书中以方法论为核心,以认识论、逻辑学和方法论的结合为整体结构,分别论述了作为一门科学的哲学的特殊内涵、哲学就是“彻底反抽象”的观点、人性论的现代内容、认识科学的理论构架,以及以思维方法为对象的逻辑学和由此决定的思维规则、思维类型等。本书一出,即引来众多的关注和异议。广东哲学界许多学者认为,本书的诸多观点甚至其基本的理论出发点,都还很不成熟,本书的理论体系以及构建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也存在许多缺陷,但作者大胆探索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为了活跃学术气氛,展开学术争鸣,本刊日前专门召开了一次理论座谈会,到会的专家学者见仁见智,畅所欲言。由这个话题引发出对当今哲学的性质、功能、走向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邹永图(华南师大教授):首先,对此书的总体评价,应当一分为二:一是标新立异的地方不少,但是真知灼见却不多。在书中,新观点与真理难以一致,创新性与科学性不易结合。如:把哲学具有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综合性功能归结为唯一的认识方法功能。不区分两种抽象,一律排除;又不区分事物的具体和思维的具体,都作为同一内涵的范畴使用。……等等。二是与其说其论述深刻,不如说其说法机智。书中确实涉猎了古今中外的哲学和具体科学,援引了不少有关论述,但往往把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的许多有价值的东西给忽视或否定了,只是借用或发挥了他们思想中一些次要的东西。三是这本著作与其说是一本哲学新著,还不如说是一本阅读笔记或扎记。它既没有建立严密的范畴体系,又避开了哲学必然要研究的物质、时空、运动直至社会系统功能等等重大问题。就认识而言,也未涉及社会认识论的特殊性以及阐述清楚认识主体与客体关系等等重大问题。

      毋庸讳言,此书确实引发了若干值得重视的和应当切实解决的课题,这是本书具有积极意义的地方。(1 )此书反映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厌恶脱离实际的哲学空谈,要求崇尚实践,这是对的。但是,贬低人类已达到的抽象能力和合理抽象的价值,则不能不说是文明的倒退。著名科学家怀特海说得好:“第一个注意到七条鱼和七天之间共同点的人,使思想史前进了一大步。”所以,有必要进一步解决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问题。(2)此书实际上重新提出了哲学的本性问题。哲学离开了抽象还有没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没有必要区分应用哲学与理论哲学?能否以哲学是认识论去否定哲学是世界观?哲学与实证科学的关系还存不存在?列宁曾经指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哲学没有任何的单独存在的权利,它的材料分布在实证科学的各种不同的部门中间”又如何理解?

      最后,我对本书作者充满期望。一个20余岁的青年能写出此种书,精神可贵。作为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的人员,我很赞成于光远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所持的态度。我们与于老一样期望作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不过,请注意,巨人首先是马克思,然后才是费尔巴哈和孔德。同时,历史的经验是:宣布一种哲学的错误,并不等于制服了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不等于说服了他人。

      李恒瑞(广东省委党校教授):这是一个青年学者潜心思考哲学的性质、功能的力作,思路活、有新意。作者抓住的是目前哲学界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哲学的性质、功能、走向问题。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哲学就是认识论,是研究、解决一般认识方法论(也可以叫做元方法论)的科学。这种见解,我认为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是符合近代以来哲学变革的基本方向的,突出了从马克思到毛泽东所一贯主张的基本思想;哲学应当而且已经走出了“知识总汇”的“科学的科学”的旧体系的迷宫,而转向用辩证的思维在概括实证科学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恩格斯语);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唯物史观也就是社会认识论(列宁语);哲学就是认识伦,不是别的,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讲的都是认识论(毛泽东语)。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伟大哲学变革,实质上是使哲学从“科学的科学”的旧体系、旧形态转变为科学认识论的新形态。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实际上也就对新时代哲学的走向、性质、功能作出了科学的规定:专门研究思维,或专门研究存在的,不是哲学,而是实证科学、具体科学;把思维和存在的总和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穷天人之际”,这是旧的哲学形态,是“科学的科学”;新哲学,应当是研究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的学问。思维如何反映、把握存在的学问。这样的新哲学,当然也就是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自身的性质、功能的这一重要见解,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了,或被人曲解了,以至于我们所形成的传统哲学教科书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向“知识总汇”的“科学的科学”的哲学形态复归。这种情况,应当改变,否则难以真正摆脱“哲学的贫困”的状态。如同经济领域内实行政企分开,重新规范政府与企业的经济职能、经济行为一样,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哲学与实证科学的关系,规范二者的职能和精神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与未来的认识方法》一书作了一个有益的探索,本书的真正的价值就在于此。

      阮纪正(广东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作者在书中以青年人特有的那种激情、浪漫、执着和豪爽,别开生面地阐发了自己在哲学方面的一系列见解,争鸣的态势咄咄逼人。书中结论虽多为武断,但由此也反映出年青人内心的真诚。特别是作者为写此书而辞去了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在拜金主义的浊浪中退入书房而自甘淡泊,其精神则更为令人钦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