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前哲学面临的“困境”,是每个搞哲学的人都体会得到的。读了《岭南学刊》今年第一期“面向21世纪哲学笔谈”的文章,许多学者对当前哲学的困境及其出路的看法,很受启发,许多看法我是同意的。但对有些问题,似有加以商榷的必要,特提出自己的看法向诸位同行请教。 (一) 何谓“传统哲学”? 有的作者认为,“当前哲学的困境其实是传统哲学的困境”。那末,什么是“传统哲学”?作者没有明白加以界定。我们可以从作者列举的这种哲学的毛病来看看:“长期以来,我国的哲学理论研究从属于政治,被视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从对马寅初‘人口论’的批判到对杨献珍‘合二而一’的批判,从文革的‘阶级斗争’理论到‘批林批孔’运动,哲学无不扮演政治斗争工具的角色。……哲学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辩证法’成了‘变戏法’,哲学理论偏离了真理,当然也就失去了人们的信赖和尊重。”(《岭南学刊》1996年第1期第44页。以下只注明页码)这些毛病大抵发生于我国1957年至1978年间,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20年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我们都知道这个时期为左倾错误张目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横行”。如果“传统哲学”指的是这种哲学,它们陷入困境,岂不是大快人心的好事!1978年展开的全国规模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哲学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哲学上的拨乱反正,指导和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拨乱反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为十七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唯心主义横行”、“形而上学猖獗”还是我们“当前哲学的困境”的表现,就根本不会出现上面的那些成就,有了那些成就也会化为乌有。我不相信作者会把它作为克服“当前哲学困境”的目标。 那么,作者所说的“传统哲学”又是指的什么?从作者把“当前哲学”和“传统哲学”划等号来看,我们的“当前哲学”是什么呢?很显然,我国高等院校和各级党校开的哲学课,各级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研究所研究的主要哲学课题,各种报刊发表的哲学文章,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一句话,“当前哲学”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前哲学”,也是“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五四运动以后,就逐渐在我国思想界居于主导地位,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哲学基础,“唯心主义横行”、“形而上学猖獗”,是伴随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而出现的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逆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而且它已随左倾错误的“终结”而“终结”了。 (二) 怎样估计“当前哲学的困境”? 有作者认为,“当前哲学的困境”,就是这种“哲学理论、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研究体制的困境,它标志着一个时代哲学的终结。”(第44页)这种估计很难令人信服。让我们用作者推崇的“科学实证方法”(第45页),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在“当前的”实际作用吧!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结束20年的左倾错误中,发挥了批判的、革命的功能,作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导,起到了“黎明报晓的高卢雄鸡”的作用。在真理标准讨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风靡全国。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物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和社会主义不可须臾离开的。 (3)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科学概括,廓清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成为解放思想的一把钥匙;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打破了姓“社”姓“资”的迷惘,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4)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是继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之后又一次对社会主义辩证法作了系统阐述。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落实五中全会通过的跨世纪宏伟蓝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5)我国哲学界近年来为哲学主体性的高扬,哲学价值观的崛 起,哲学工具论的引入,以及文化哲学、经济哲学的开拓,做了大量工作,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丰富、拓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以上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没有“终结”,而且在新时期获得了重大发展。它并没有“在社会变革中失去它理论先导和启蒙作用”(第43页),而是做了我国“第二次革命”的先导和启蒙的基本教材。不具体分析我们时代的变革和哲学在变革中的实际作用,是不能正确判明“当前哲学”的命运的。 这样说,是否“当前哲学”就没有“困境”了呢?当然不是。但首先要分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方法的“困境”呢?还是我们哲学工作上的“困境”?我认为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对这种“困境”应该如何估计呢?哲学被冷落既有本身的原因,也有客观的社会原因。从哲学本身的原因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哲学工作是由上级领导布置和安排的,使哲学限于注释和阐述经典著作,注解和论证现实及其政策,哲学成了证明的工具,忽略了它的批判和探索功能。这种状况,今天还没有根本转变。这样就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哲学失去兴趣和信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也没有选准自己的突破口,像拨乱反正时期那样,提出像真理标准那样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争鸣,使哲学的声音沉寂下来;在哲学工作者中,甘于清贫,淡于名利,不怕坐冷板凳,锲而不舍地攻关,创造“哲学精品”的人也不多,这就使哲学丧失往日的风采,不免“门庭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