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哲学基本问题观点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哲学基本问题作为哲学领域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兴趣和关注程度有增无减,这里仅就一些重要的观点介绍给关心这一问题的人们。

      1.从实践的视角观照哲学基本问题

      目前讨论过程中出现一种新的倾向,就是不少学者努力把实践引进哲学基本问题,从实践的方位和视角理解和观照哲学基本问题,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给人启迪的见解,从而把这一问题的研讨推到了一个相对高深的层次。任平著文指出,实践哲学已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所有现代哲学的主要趋势和主要特征。在实践哲学阶段上,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形态已从近代的“自然界和精神”或“抽象存在”与“抽象意识”的关系,进展为实践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实践精神过程(如目的、观念等)与实践的物质活动过程(如实践工具、物化活动以及各种物质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关系这一新形态上来。与实践哲学对近代哲学形态超越相对应,实践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形态与近代形态相比,具有以下新特征:首先,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一般本质不但没有泯灭,相反以新的形态更加强化了。作为实践观,其中介化不是中性化,相反是更为尖锐、集中和现实的对立和统一。其次,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论形态,使之主要不是探讨在实践之外,与实践无涉的自然界与精神本体关系,而是集中探讨实践内部、或进入实践过程的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即实践精神与实践物质双重过程之间的关系(1)。丁立群撰文认为,我们把那种规定着哲学的研究范域和主题, 决定着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最高形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根本意义的问题,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精神和自然、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之所以能够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从根本上说,乃在于它所蕴涵的深刻的人类学内容,这一内容从总体上规定了哲学的研究范域及哲学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根据和意义。它们统一的现实基础只能是总体性的人类实践活动。论者还强调,实践哲学对还原论的突破及其哲学主体的转换,使哲学基本问题同人类最终的自由和解放联系起来,实现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真正解决,实践哲学不再从表面上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而是把它看作人类世界基本矛盾的哲学形式(2)。王凤显的文章指出,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只是全部哲学共同的一般的基本问题。物质、实践和精神一起所共同组成的全部关系问题,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有实践作为基础,那种以精神作为世界本原的唯心论就被排除了,直观的机械的唯物论被改造了,不可知论自然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剩下来的就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这一世界观了。这样的哲学基本问题,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物质前提,并且又发展和革新了旧唯物主义,从而体现出现代无产阶级世界观这一新唯物主义的特殊性质和它的基本特征来了。由此可见,只讲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不讲实践在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那它就还没有超出旧哲学有限的范围半步(3)。 张明新撰文认为,如何在哲学基本问题与实践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既能让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突出实践在唯物主义中的首要地位,包含实践改造内容,又不至于将实践提升到本体地位。可以用“存在同一于思维”来加以表述,将它充实于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实践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互关系的有效方式。所谓“存在同一于思维”,指人的思维改造客观世界之前,首先能动地设想出观念客体或理想蓝图,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的实际变化符合人的合理思维设计,这即客观存在符合主观思维设计的过程。这样哲学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包括以下内容:在回答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时,承认物质第一性,存在第一性,精神等二性,思维第二性。在回答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时,不仅承认思维可以反映存在即“思维同一于存在”,而且承认思维能够调节并通过实践改造存在即“存在同一于思维”的过程(4)。 柯锦华的文章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及其包含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个理论哲学问题,属于指定的历史范畴;马克思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转变为实践主体与实践对象的关系,从而突破了理论哲学的范围,实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革命变革,使哲学达到一个更高形态(5)。李淑梅、 鄂小平的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实现的变革,从实质上说就是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找到了实践这一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现实基础,用以实践为基础说明世界的思维方式代替了单纯从存在出发或单纯从思维出发说明世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确立的,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才有人和世界、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同时又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使人和世界、思维和存在达到统一。思维和存在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根本矛盾,这一矛盾也只有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才能解决(6)。刘亚政的文章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社会实践纳入其哲学体系之中,就使哲学基本问题有了改造世界的含义。就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一方面而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明了我们改造的对象是什么和依据什么对它进行改造的问题;就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而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明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存在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的认识既反映了现实存在又同现实存在有着距离,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既依赖于理论的指导又不能偏执于理论。这里,哲学基本问题就不仅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方法论问题(7)。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些新提法

      除从上述方面探讨哲学基本问题外,还有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对这一问题的新看法。主要有:郭必选的文章指出,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网络群,它包括三对关系:一是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三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这三对立体关系相互交叉又各有特色。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是对象性、实体性的关系,这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可以说是自然和人类关系的内在深层关系,不过它是一种属性关系,存在作为自然的共同性抽象,是其本质世界,思维是人的内在世界。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实体性关系和本质性关系的统一,个别和一般表现在自然方面是实体性的,表现在人的方面特别是思维方面就是个性和共性,即精神性的。从本体论看,本体是人还是物,是存在还是思维,是个别还是一般。从认识论看,人能否认识自然,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个别是否上升到一般。从方法论看,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自然的逻辑关系如何,人作为个别存在和无限一般与自然关系就怎样(8)。刘亚政的文章认为, 无论是从时代的要求还是从哲学的发展上看,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问题较好地表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在现时的展开说明,是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坚持、丰富和发展。合规律性说明了人们的活动要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它强调的是思维决定于存在,客观实在是第一性的,它解决的是求真的问题;合目的性就是通过人们的活动使事物的发展结果符合人类的需要,它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性,解决的是人的需要问题,是人们在改造客观对象时使人类社会成为真、善、美社会的问题(9)。杜玉玺著文认为, 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它自己的不同于一般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而这个变革正是其他方面变革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次以实践取代了感性直观,找到了一个能够体现自然和社会相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思维和存在相统一的新基础,就使一般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被变革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人们的存在和人们的意识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用毛泽东的话表述就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两种表述的差别只在使用的语言方面,实质完全一样,都是正确的(10)。

      3.对思维与存在内容涵义的探讨

      有些学者则仍然坚持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正确命题,它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并就其内涵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汪东风的文章指出以下几点:一,恩格斯所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一般讲来是对全部哲学史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概括和总结,特殊讲来则既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超越哲学基本问题,而只是在对它的回答上超越了以往一切旧哲学。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里,存在、物质不仅指自然界即自然存在,而且包括社会存在,思维、意识不仅包括自然意识,也包括社会意识。因此,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涵盖了自然观、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三,存在与思维、物质与意识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是由于它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而产生的一切哲学所不能不回答的根本问题。因此,存在和思维的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不可能过时,它仍然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从根本上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如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回答。四,哲学基本问题不等于一切哲学的主要问题。企图用“主客体关系”或“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们实质上都是主客体关系)问题来替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是不对的。五,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和思维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能否同一和如何同一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又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统一的问题。思维与存在统一的途径,不仅是认识,更重要的是实践,因此,哲学基本问题既包括认识世界的问题,也包括改造世界的问题(11)。王晓昕的文章认为,哲学基本问题不是传统教科书说的两个方面,而是三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出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所作的不同回答,区分出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三方面是思维和存在如何同一的问题,对此所作的不同回答,区分出哲学上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他还强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三个“对子”,是始终被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所涵盖着的,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内在包含着的三个不同的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所作的回答(12)。郭必选著文认为,传统观点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这种理解是旧哲学的观念,没有达到恩格斯论述问题的高度。哲学基本问题的视角不是实证科学所指的客体,而是纯粹的思维领域,其内容不是两个方面,而是三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是三个围绕着思维的起源、本质及其规律诸问题而展开的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哲学是关于思维的学说,哲学基本问题自然是纯思维的问题。其中本体论并不是实证科学问题,更不是纯客观科学问题。世界观是思维的内容问题,方法论是思维的形式问题,认识论是二者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理论思维自身的学说。这就是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真实内涵(13)。何丽野的文章探讨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所包含的真、善、美统一问题。作者认为,一,哲学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统一就是理想境界的实现,或者说理想的现实性。理想是属于思维的东西,现实是属于存在的东西,因此,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二,从哲学史上看,哲学家们所孜孜以求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实际上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真与善在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是互为因果、对立统一的。哲学家总是从一定的人生社会理想出发,把它认为“应该如此”的东西论证为“事实如此”。三,之所以说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亦即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还因为人的认识本身便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真善美的统一。人的认识活动之所以包含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归根到底是因为真善美的统一是一个实践问题,人的社会实践本身是理想与现实的相互转化,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四,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人类亘古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人们正是在共产主义的理想光辉照耀下,分析现实,批判现实社会,然后又在这种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改造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双方都得到改造,理想与现实互相转化,真与善相互转化,从而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境界。因此,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