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受动性

——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 者:

作者简介:
辛世俊 郑州大学

原文出处:
中州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的特性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的能动性。在看到马克思关于人的能动性思想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马克思关于人的受动性思想。研究《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受动性思想,对于全面认识人的主体性存在,认识人的实践,认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所谓受动性,就是人的存在及其活动的受限制或受制约性。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把人当作抽象的自我意识、片面夸大精神的能动性和决定性的情况下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不是“自我意识”创设对象,而是对象规定自我意识。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4页,以下只注页码)。这样, 马克思就把黑格尔的抽象的人拉回到现存的实物世界,得出“人是直接地自然存在物”的结论。这里“直接地”的含义就是说,既不需要黑格尔“绝对精神”这个中介,也不是上帝有目的的“创造”,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产物。

      人做为现实的自然存在物,具有两重性:一是能动性,即马克思所说的:“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二是受动性,即“人是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24页)。 马克思关于人的受动性思想,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要从以下两个侧面来阐述。

      第一,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自然是对象性的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中人有依赖自然的一面。

      人作为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存在物,是一个对象性的存在物。所谓对象性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离不开外部自然界,他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马克思说:“说一个东西是对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这是说,在这个东西之外有对象、自然界、感觉。”(124页)如“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而为了使自己得到满足、 得到温饱,他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125页)。 在马克思看来,非对象性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我们不能设想,一个人存在着,他什么也不需要。没有任何需要,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的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有。我们认识一个人,首先遇到的、不能回避的事实就是他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是现实的感性的存在。马克思非常重视对“感性的人”的研究,他把人的实践活动称之为“感性的活动”,就是指那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进行的满足他们的现实生命需要的活动,以区别于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劳动”。承认人是一个感性的存在物,也就必然要承认人是一个受动性的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这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己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感性的对象。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就是指它是受动的。”(125 页)人的感性的存在是人依赖自然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的这种“受动性”奠定了人的“能动性”的前提。人们经常谈论人是主体性的存在,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固然不错。但我们不禁要问:人为什么非得去改造自然不可呢?这就涉及到了人的自然存在的问题。其实,人这种感性的存在物,是有许多先天“缺陷”的,就是许多学者所指出的,人的生理器官是“未特化的”。“人是未完成的”。这就注定人必须以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弥补器官的不足,通过改变自然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然界创造了人,包含着创造人的生存方式,离开人与自然的这种特殊联结方式,人就不成其为人,这是人的受动与动物之被动的根本区别。

      第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克思不是一般地谈论人应当依赖自然,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揭示了人和自然须臾不可分割的关系,即把自然看作“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说:“无论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52页)在马克思看来,人依赖无机界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理论领域,一是实践领域。“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52页)。自然界作为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说人的精神生产要以自然界为对象,人的意识的产生是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自然界,人的意识就会失去反映的对象,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人在这一层次上依赖于无机界的情况是动物所没有的。从实践领域来说,自然界是人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52页)。这里,马克思反复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含义。长期以来,人们在利用马克思的上述论断说明人的能动性。在我看来,上述论断不仅包含着人的能动性的涵义,而且包含着人的受动性的深刻内涵。

      就发生学的意义而言,自然界这个无机的世界经过长期的演化,产生了人这个有机的身体。人的有机的身体来自自然这个广袤无际的无机界,说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由于人的有机体是自然界中的特殊部分,所以,人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其他动物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从自然界那里获取自己的生活资料。这就决定了自然界就成为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就自然界先于人而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人能够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得人的生活必需品而言,自然又成为人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马克思用“两个身体”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的有机的身体不能离开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二者构成了人的“完整的身体”。自然这种无机的身体,从表面上看是被动的,是人的有机体改造的对象,但是,自然界本身也有自己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当人的有机身体任意改造、破坏这个无机身体时,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使人的有机身体受到损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