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露璐,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 镇江 212013) 陈悦,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从事德育研究。(江苏 镇江 212013)

原文出处:
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我国当前环境道德建设存在一些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深层原因在于环境影响的间接性和非及时性、经济利益的诱惑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错误观念。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是解决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来说,环境问题是人的活动造成的,要避免环境危机的加深,就必须使人人树立起自觉的环保意识,这就需要加强道德手段的运用。然而,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并不能自觉地形成,环境道德素质也不可能自动地得到提高。因此,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唤醒人们的生态危机感和环境道德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当前环境道德建设的基本状况

      环境道德建设的目标是为了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因此,近年来环境道德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我国当前环境道德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界: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践操作相对薄弱

      20世纪90年代,环境伦理学成为西方伦理学研究中的热点,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我国学者开始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反思,发表了一批开拓性的论文,并将该学科称为生态伦理学,后又有不少学者主张改称为环境伦理学,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两个概念可以通用。]994年8月,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环境伦理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后,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作为环境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环境道德成为近年来环境伦理学领域内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学者们在环境道德的产生原因、定义、特征、功能、规范及评价标准等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可以说是成果斐然。但与此同时,学者们对环境道德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争论,而环境道德建设的实践研究却相对薄弱,环境道德理论研究的可操作性不强。事实上,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环境道德的研究才会富有生气,才能真正发挥其在环境保护中的灵魂作用。因此,环境伦理学研究要加强对我国当前环境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努力把理论运用于环境道德建设实践。

      (二)领导层: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

      各级领导干部在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一般群众的环境道德是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直接作用于环境,而领导干部的环境道德参与其决策和管理,通过决策和管理,使个体的道德意识转化为群体行为对环境发生作用,因而对群众起着导向作用。领导干部管理权限越广,决策地位越高,对环境的作用就越大。一个普通市民的环境道德只能在个体行为的作用范围内影响环境,而一个市长的环境道德却可以通过决策和管理,影响着全市的环境状况。同时,领导者由于在社会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权威性,其环境道德对其它个体具有示范作用。[1]因此,加强环境道德建设,首先要从领导层抓起,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遵守环境道德。

      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始将环境质量列入领导政绩进行考核,并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一些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但是,不少领导干部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报告中,在实际工作中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较少。尤其是当环境保护与工作任期内的其它指标发生矛盾,影响工作政绩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牺牲环境。近年来,一些环保监督执法部门在查处违法案件时,常常会受到当地领导干部的冷遇甚至阻挠,他们或者直接出面干预和强行阻碍执法的正常进行,或者暗地里支持一些企业与环保监督执法部门“捉迷藏”。因此,必须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在实践中自觉信守环境道德。

      (三)公众:总体水平不高,“知”“行”差距较大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我国新闻媒体、环境部门和专门研究机构策划实施的环境意识调查先后进行了十余次,取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些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公众环境道德总体水平不高,国家环保总局1998年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人对环境问题不太重视,只是把它列为“中国面临的问题”的末几位,有近30%的人认为我国环境污染“不太严重”和“没问题”,近一半的人对我国环境状况变化趋势表示乐观;[2]2.我国公众在环境道德的“知”上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环保科学知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环境道德规范;3.我国公众在环境道德的“行”上水平较低,虽然许多公众确立了较为明确的环境道德观念,但是在行为上却表现出其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对自己行为的作用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等问题。例如,很多人都知道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森林资源浪费,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愿意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或减少使用。

      同时,我国公众关心环境问题的直接动机往往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与他们生活质量关系最密切、最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因此,“公众认为应当优先解决的都是每天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环境问题。野生动植物保护、耕地减少、森林破坏、荒漠化、海洋污染等离公众较远的环境生态问题被大多数公众排除在环境治理优先表之外”。[3]

      二、环境道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环境道德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