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归宿

作 者:

作者简介:
倪稼民,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齐鲁学刊

内容提要:

现代化发展和全球化大潮打破了以往缓慢的文化交流、融合和冲突、碰撞的惯性,使所有文化都处在激变状态。当代极为凸显的文化悖论实乃对这种激变的回应。作为强弱势双方都应该从自身中寻找消解对立与冲突的根源,尤其是强势社会,应该看到人类的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深深地烙上民族的、地方的和个人的印记,但是从人文意义来看,它们又都是超越了这种特殊性。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问题的凸显

      引出文化共性与多样性问题的源即是作为当下强势话语的全球化,全球化并不是什么新现象,而是一个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几乎同步的客观历史进程。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启便是全球化进程的滥觞。15世纪下半叶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西欧实现了汤因比所说的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获得了比其他文明更为优先的发展”[1](P60),西方进入了殖民掠夺时代。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使欧洲商业的性质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工业革命的诞生。从此,资本以其锐不可挡的气势冲破了传统的、地域的和国家的、民族的界限,成为世界性的存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的描述是极为生动的,与此同时对全球化至今的历史事实和基本特征的洞察之敏锐和把握之精确也是惊人的。全球化到底是什么?定义纷繁,见仁见智。全球化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一切领域。全球化的本质可以表述为对人类近现代交往的形式、范围、内容及结果方面变迁的概括,即指人类在工业化、现代化的推动下,全球联系交往的广度、深度、强度和速度不断拓展、提高,不同国家、民族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社会隔阂,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实现充分沟通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历史过程[2]。人类早就在承受全球化浪潮的拍打,当然人们普遍和强烈感受到全球化的震撼则是在当代。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媒体权力的全球扩张,文化资讯的异地共享,生态保护的无国界化等,每时每刻都在引发观念的碰撞和文明的冲突融合,拆解着旧有的规范和习用的惯例。因此,全球化也就意味着对传统的变革和挑战,于是“现代性”成为社会的特征和基本属性,并由此构成人类现代文明的显著特征之一即现代化。由于现代化是在一个个民族国家范围内进行和实现的,因此每个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受其自身众多的因素制约,其中文化是关键性的因素,文化使标准化了的现代化烙上民族的印记而显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何谓“文化”?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化”明显具有多话语性特点,即在不同语境中能够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即使是精神文化,也存在着显型与隐型两个不同的层面:前者作为纯理性的显现是可以被总结证实的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后者则由从历史得到并经过筛选积淀而成的传统习俗、价值和民族心理等组成。本文主要立足于以上两个层面来探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共性和多样性问题。

      从纯粹的理论上来看,现代化属于显型文化,表现为市场经济、工业化、民主政治和科层化管理等标准化和定量性尺度,但正如前面所言,现代化的民族性一面使得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就是文化的多样性,一般由文化的隐型层面塑造。同为现代化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日本等现代化模式却不尽相同,而文化的差异是其中根本性的因素。相对而言,文化的显型层面具有较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可变性,文化的融合更多的流于这个层面;文化的隐型层面则较为封闭、稳定和难以通约,它是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长期面临共同的事务和环境由此在行为上和观念上渐渐受制于同一的东西,由此形成了一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民族心理,也积淀了集体无意识。从本质上说,“文化的意义和阐释不断地在为人们朝向特殊的行为定位,无论对个体还是集体都是如此”[3](P33)。也就是说,隐型文化是这个民族之所以成为该民族的无形的疆界和藩篱,是民族认同的基石和共同体的根本纽带。隐型文化的作用在于规范价值理性行为及人们在实现心灵慰籍时得到可依赖的支持,并总是试图保持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那种“不可替代”性和保持那些创造并参与其中的人们的独特象征、仪式、理想和传统。它和民族的联系是无法割舍的。可以说,民族存在多久,文化多样性随之存在多久。在这个层面上,文化是一种向内的、持续的、分裂的与全球化相对的力量,是难以通约的。但现代化进程受其本质的指向必然又是突破民族国家的疆界(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向全球扩展,而“现代化带动了全球化,全球化又引导了现代化。现代化是纵向时间的演变过程,全球化是横向空间的拓展过程”[4]。

      可见,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怎样空前的角力和跌宕:不仅存在传统与现代界限之突破与传承,更胶着着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疆域的暌离之冲突与融合;而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事实更是腥风血雨,惊心动魄。迄今为止,全球化内涵着资本主义并始终是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主导下进行的,而且全球化在欧洲首先启动的事实“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正是这点给全球化进程着上浓烈的西方色彩,同时使全球化过程中的历史统一性(普遍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殊性)关系愈加复杂化。

      非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较西方惊人的艰难和曲折,因此,在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往往表现出本能的谨慎或异常的保守。这既有文化本身的差异问题,更与非西方国家的全球化现代化处于被主导、外生和后发地位相关联。非西方国家是在受到西方国家武力威胁和挨打的情况下被赶入全球化轨道上接触现代化的,因此对现代化的感受是很复杂的。而西方人则对全球化肇始于西方并使之崛起为全球的政治—经济主导这个事实作了这样的注解:西方文化发展和现行的生活方式带有普遍的合法性。于是,全球化也就是西方化,现代性就是西方文化的特征,而“传统”则成为对其他文化的定性。因此,全球化现代化进程决不是凯歌行进式的。这是一首充满鲜血和民族仇狠的悲怆激昂的怨曲,也是一部人类日臻文明和谐共处的壮丽恢弘的交响诗。一些非西方民族就在惊涛骇浪中演绎现代化历史,完成了文明壮举,同时用铁的事实证明了多样性的存在和异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通约的可能性。全球化就是在这种否定与继承、斗争与妥协、冲突与融合、仇恨与宽容、分裂与整合的互动中前行。文化的共同性(普遍性)与多样性(特殊性)关系问题就在互动中凸显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