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关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有”新人思想的提出,体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的深思熟虑。理论和现实都已充分说明,能否培育出“四有”新人,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一个全局性问题。 一、“四有”新人的历史使命 纵观历史的发展脉络,考察社会的改革进程,古今中外无数次改革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能否获得成功,无不与是否能培养出与改革事业相适应的人才密切相关。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社会改革,均要求有与之相应的人才,得其人,则改革成功,失其人,则改革失败。 社会主义的改革,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变革,因此,只有培育出与社会主义发展大业相适应的一代新人,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邓小平理论中,培育“四有”新人的理论,占据着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富强起来,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光荣、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任务。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不但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为了完成这一伟大、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就必须教育和培养能够担当这一历史任务的“新人”。否则,正在成长的一代人就难以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我们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也不可能实现伟大的复兴。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理论,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新人学说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对人的素质和培养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认真的思考,并经过多次的考虑和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他的“四有”新人理论,使“四有”新人成为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成为对党和国家的干部的品德标准,成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四有”新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时刻注意的一个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个根本目的,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更加自觉、更有成效,才能更好地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邓小平同志强调,建设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特别告诫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能胜利”[1](P144)。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主要是我们始终强调精神的力量,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有些同志,却忽视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物质文明发展了,一些消极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并在一定范围内不断蔓延。针对这样的情况,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语重心长地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2](P154)因此,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成为邓小平同志特别关注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包括着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有繁重的工作要做,如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社区活动等等。但是,一切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都必须落脚在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一主要要求上来。邓小平同志不止一次地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培育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他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和“根本要求”。 1982年在《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就说:“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2l(P408)1983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文中,他又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P28)之后,他多次强调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P110),要把“四有”新人作为对全体人民和干部的要求。他明确地指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1](P205) 离开了培育“四有”新人这一主要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就难以落到实处,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检验我们精神文明建设是否取得成效和进展的根本性的评价标准,就是要看在培育“四有”新人上所取得的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