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专题讨论)

——孝——中华民族精神的渊薮

作 者:

作者简介:
肖群忠(1960-),男,陕西省彬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河北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基点是民族。民族,可以指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类群体,也可以指一国之内的全体人民。所以,民族精神可以指某一具体民族的精神,也可以指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而在当代世界,人们所普遍提倡的,也是我们一般所指的,是国家层面上的民族精神。我们不反对培养和弘扬具体民族的精神,但在当代世界是以国家为基本利益单元,民族利益最终还需要国家维护和代表的时代,国家层面上的民族精神是更需要人们首先提倡的。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族精神,是指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群体精神。

      民族精神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分析起来还是由一些较具体的内容所构成。它大致包含以下四种含义:(1)旺盛的民族活力。民族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体现着民族的生机和活力。(2)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民族精神是一个仅仅容纳正面含义的概念,而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就是决定民族精神正面意义的要素。民族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精神信仰、道德要求和发展目标。一个没有精神信仰、道德要求和社会信念支撑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濒于死亡的民族。因此,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是衡量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尺码。(3)健康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的机体是民族,因此,民族精神离不开民族意识的支撑。民族意识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民族认同,二是民族成员对民族利益和尊严的自觉感知。民族意识的一般表现是,具有明确的对“我族”与“他族”的感知,感情上有着对本民族事务的自觉关注和参与意识,在事关本民族利益和尊严的问题上有着无条件维护的冲动。在此意义上,民族意识是民族精神的基础。(4)个性鲜明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体现着一种人类文明的共性,但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否则那就不是“民族”精神了。

      在民族精神的这四个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民族意识和积极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信念。而旺盛的民族活力与个体鲜明的民族性格只是民族精神在群体精神面貌和群体人格上的凝结及体现。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是民族精神的基础,也是各种民族精神都具有的普遍的精神内涵。而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则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与传统精神的有机统一。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提供了民族精神的现实形态;传统精神为民族精神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纵深规定着民族精神的现实形态。传统精神是一种历史的民族精神,它汇集了民族过去的历史、文化、意识的精华,构成了民族精神的主体。传统精神是民族精神中稳定的、连贯的东西,是民族精神的深层依据。正是这一深层依据,使得一民族精神不同于另一民族精神,使得各民族精神保持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同时,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民族精神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民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能够始终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事业进步的作用。时代精神适应于现在时态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是时代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与内核,是在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导原则。民族精神不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简单相加、拼贴,而是二者相互磨合、整合的产物。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在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最佳契合点上进行。

      二

      从以上概念和前提来思考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笔者认为,其核心内含似应包含如下四个方面:

      1.炎黄子孙的强烈民族认同感和团结统一的民族归属意识。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民族精神包容于民族意识之中,并在诸多层次的民族意识中处于最高层次和核心位置。它一方面具有民族意识所具有的民族识别和认同功能,从而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源泉;另一方面,民族精神又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该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思想核心,是剔除了民族意识中的消极成分的最优秀与最有价值的“精、气、神”。因此,民族精神的高扬,有力地促进和带动着民族意识的强化与提升;同时,民族意识的自觉与清醒,又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前提,缺乏民族意识的觉醒就谈不上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精神首先就表现为炎黄子孙的强烈民族认同感和团结统一的民族归属意识。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但各个民族都认同自己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同种同族。所以,团结统一,共同发展,始终是民族精神的主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既出现过相当长的大统一时期,也有过为时不短的地方政权割据分裂状态。分裂给各族人民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灾难。因此,追求团结统一和共同发展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孔孟大一统思想,这种思想以华夏的统一为核心。到十六国南北朝时,少数民族的一些统治者也提出过统一的思想,并为实现统一作了不懈地努力。此后,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分裂时期,不管其动因是什么,许多民族的统治者都以统一中华为己任,以建立统一的中华政权为至上荣耀。众所周知,除了汉族建立过统一的中华政权外,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也建立过长时期统一的政权。以中华统一为正常,以分裂为异常,已成为各民族的共识。这种共识为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

      2.爱国报国的国家意识。民族精神虽然也包含各具体民族的精神,但这种民族精神又首先表现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集中体现于追求和维护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为目的。因此,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各民族都无限热爱自己的家园,向往与自己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原地区。历史上,各民族所反映出的对中原地区的向心力,经过各族人民长期对中原地区以及广大边疆地区的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撑下,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过多次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上,虽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政治挑唆、物质利诱、武力威胁,但各民族人民始终坚守边疆,最终粉碎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无数次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在长期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各民族深入人心的民族意识,是各民族共同建立和保卫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