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社会的代际数字鸿沟及其伦理表现

作 者:

作者简介:
廖小平 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哲学博士(湖南 长沙 410076)

原文出处:
湖湘论坛

内容提要:

数字鸿沟不仅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和每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横亘在代与代之间的问题。代际数字鸿沟特别是其伦理表现迄今尚未引起应有关注。事实上,由数字鸿沟所引发的代际伦理问题已日渐凸现。网络不应成为代沟的新障碍,而应成为沟通代际关系的渠道和桥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7 期

字号: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和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信息化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是由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支撑和推动的。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和时代,人的生存方式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毫无疑问,这种变化是全面而深刻的。那么,信息社会和信息时代对现代社会的代际关系和代际伦理又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是目前尚未引起重视但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数字鸿沟及其在代际伦理上的表现

      提出网络社会与代际伦理的关系问题,不是一般地从目前成为(应用)伦理学热点问题之一的各种“网络道德”立论的,而是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代际关系随之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代际关系的变化对代际伦理的影响等作为探讨对象的。在这里,迄今被忽视而又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表现在数字鸿沟中的代际伦理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鸿沟”已逐渐成为信息社会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关于数字鸿沟,粗略而流行的说法是指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而呈现的一种极不乎衡的扩张态势,并由此所导致的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信息技术的普及差距,换言之,就是信息富裕者与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差距。最早关注数字鸿沟问题的是国际互连网应用和普及程度最高的美国。从1995年7月到2000年10月,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先后四次发布了美国国内的数字鸿沟问题,把数字鸿沟问题列为美国首要的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2000年在日本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所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宪章》也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信息发展当中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这是数字鸿沟问题第一次由国际组织在正式文件中提出。同时,数字鸿沟问题也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而被高度关注。随着对数字鸿沟问题认识的深入,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专家们都普遍认为,国际互连网具有促进发展的潜力,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该问题,数字鸿沟有可能成为各个国家间以及各个国家内部发展不平衡的新根源。胡鞍钢等学者的研究表明,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而导致了新的全球贫富差距。国际互连网的爆炸式增长与数字鸿沟的迅速扩大是同步进行的。在技术力量、市场力量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国际互连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仅仅4年时间其用户数量就已经达到了5000万户,而达到同样数量的用户,电话用了75年,无线电用了38年,PC用了16年,电视用了13年。然而,这种爆炸式的增长是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富国和穷国国际互连网用户数量分布的差距比全球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差距的悬殊程度还要严重。目前,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1/5人口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和国际互连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1%和国际互连网用户的0.2%。这表明以国际互连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通讯技术在各个国家的普及是极不平衡的,少数国家和地区在迅速地信息化或网络化,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则被边缘化或隔离化。在全球范围内,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不同人类发展水平(它全面地衡量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和卫生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以及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而后者又可分为南北国家间、北北国家间和南南国家间。中国虽然已经是一个信息大国,但还不是一个信息强国,中国还面临三大数字鸿沟,这就是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数字鸿沟。

      事实上,数字鸿沟不仅仅存在于以国际和区域为分析背景的上述各个方面,它还存在于不同人群或阶层之间,如不同教育程度的阶层之间、不同收入水平的阶层之间。当然,它甚至还存在于不同代的人群之间。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来自不同方面的调查都显示,虽然“银发一族”的网民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已经并将越来越多,但目前中国网民80%以上是30岁左右及其以下的青年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比例也在80%左右,年轻化和有文化是中国网民群体的一大社会学特点。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暂且将总体上不上网的中老年人称作“网外人”,而将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少年暂且称作“网内人”。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代际关系的变化,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反复提到,且将这一变化作为数字化时代代际关系的一个最主要特点。他在该书的开篇就指出:“有些人担心,社会将因此分裂为不同的阵营:信息富裕者和信息匮乏者、富人和穷人,以及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但真正的文化差距其实会出现在世代之间。当一个成年人说,他最近发现了光盘的新土地时,我可以猜得出他有一个5到10岁的孩子;当一位女士告诉我,她知道了美国联机公司(AmericaOnline)时,也许她家中的孩子正值花季。”而在该书的末尾,他又指出,孩子们将霸占全球信息资源,这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几乎具备了遗传性,因为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数字化。”“这种控制数字化未来的比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掌握在年轻一代的手中。”从这里可以看出,信息富裕者与信息贫穷者在代与代之间也凸现出来了。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分布,首先当然会造成不同代的人在经济贫富上的差距。但在文化上,正如尼葛洛庞蒂所指出的,可能会存在一个更大的差距。

      下面,将从代际关系的视角,对代与代之间的数字鸿沟在代际伦理方面的主要表现作一个尝试性的探讨。

      第一,体现在网络语言与日常(现实)语言中的代际语言差异,使青年一代与中年一代特别是老年一代在语言创制、使用和传播上出现了新的代群特点。

      所谓“网络语言”,意指与网络有关和“在线”流通的语言。网络语言有与互连网相关的专门(专业)词语即“网络术语”与在网上交际时经常使用的短语和句子即“网络惯用语”或“网络流行语”之分。(注:陈榴认为:“不过,虽然说网络语言与日常语言没有本质区别,但网络语言应该不包括在网络上使用的日常语言,否则,网络语言与日常语言就没有区分和讨论的必要了。”见陈榴:《网络语言: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指后者,即网络流行语。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中,青少年是无可质疑的主体,因此,也有网络语言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人在聊天时使用的“键盘语言”之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