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世界上受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影响最大的地区莫过于东南亚。《罗摩衍那》几乎在东南亚所有的国家都曾经广泛传播,不但被统治者所利用,而且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其原因固然很多,比如《罗摩衍那》是“最初的诗”,它的艺术成就开辟了新时代,它的语言、它的比喻、它的写景、它的情节等等都是印度后世文学的典范等等。然而,笔者认为,东南亚各大宗教竞相模仿和改写《罗摩衍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包含着人类所共有的伦理道德因素。 印尼爪哇文本《格卡温罗摩衍那》(Ramayana Kekawin)和马来文本《罗摩圣传》(Hikayat Sri Rama)在东南亚影响较大,曾被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和传播,而且都具有典型性。其中《格卡温罗摩衍那》与蚁垤的《罗摩衍那》情节和内容最为接近。我们重点以印尼和马来两个文本为例,用伦理学理论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为人类所共有的伦理道德,着重分析其道德结构、道德内容、道德核心和基础,并试图探讨伦理道德发展的趋势和道德教育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罗摩衍那》的道德结构和内容 伦理学就是关于道德的学说,就是以道德为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科学。这是国内外伦理学家的共识。而道德又是什么呢?“所谓道德就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照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注: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第8页。)换句话说,伦理学就是善恶之学,善恶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因此,以伦理学评价《罗摩衍那》,就是用道德的标准,也就是用善恶的标准去分析它。 伦理学还认为,道德是阶级性和全民性的统一,或者说是具有阶级性的因素和具有全民性的因素的混合。因此在《罗摩衍那》中,这种永恒的价值,这种超越历史和阶级界限的、为人类所共有的思想就是其伦理观或道德观或善恶观中的全民性因素。 在阶级社会中,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所以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有不同的善恶标准。例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并不认为贩卖奴隶、杀死奴隶是违反道德的。在印度,四大种姓之间的道德规范也是有差别的。在《罗摩衍那》中,刹帝利(以罗摩为代表的正义一方)和婆罗门(以罗波那为代表的邪恶一方)也有不同的善恶标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道德意识不仅仅由各阶级的经济关系所决定,而且也是为各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然而,道德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全民性。所谓全民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道德的共性。二是从历史发展的横向看,同一时代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道德的共性。(注:魏英敏:《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昆仑出版社,2001,第40-41页。)此外,道德的阶级性和全民性是统一的,是混合在一起的,并不是黑白分明,一目了然的,有时是很难分辨的。 (一)《罗摩衍那》的道德结构层次 道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概括地说,道德主要包含三种因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活动,其中道德关系是核心。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视角分析,可以看出《罗摩衍那》的道德现象是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 1.从伦理学角度看,《格卡温罗摩衍那》涵盖了道德关系中所有的四个层次:一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罗摩兄弟之间的关系,罗摩父子关系,罗摩夫妻关系,须竭哩婆和波林的兄弟关系,十首王兄弟关系,以及罗摩与十首王、波林、须竭哩婆、哈奴曼之间的关系等。二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罗摩四兄弟和阿瑜陀王国的关系,须竭哩婆、哈奴曼与猴国的关系,罗波那、维毗沙那、鸠槃竭叻拿与罗刹国的关系等。三是集体与集体的关系:阿瑜陀国与猴子国、罗刹国之间的关系等。四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罗摩和悉多与大自然,如花、鸟、动物、植物的关系等。 2.从社会学角度看,《罗摩衍那》也包括了四个层次:个人道德、婚姻和家庭道德、社会道德和自然道德。一是个人道德:其中罗摩、罗什曼那、悉多、哈奴曼、十首王的个人道德意识、品质和情感极为典型,各具特点。二是婚姻和家庭道德:罗摩夫妻、罗摩兄弟和罗摩父子之间的道德堪称典范;与十首王家庭关系(兄弟、母子、祖孙)和波林兄弟之间的道德行为准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三是社会道德:以上各类人物在社会交往中均遵循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在意想不到的灾难发生的时候,罗摩的兄弟、朋友和盟友们讲信义,守诺言,团结互助,共度难关,这都是社会道德。四是自然道德: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罗摩和悉多把花、鸟、动物、植物均看作与人同类,感情相通,都是人类的朋友,表现了“梵我一如”的印度哲学思想。 3.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罗摩衍那》所具有的三个心理要素(知、情、意),则更能集中地体现它的伦理道德价值和意义。 首先是“知”字。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说:“知识即道德。”意思是,要有道德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道德”,即要懂得道德方面的知识。罗摩无论作为神,还是半神半人,还是一位贤明的国君,在这方面都堪称伦理道德大师。他对弟弟婆罗多和维毗沙那的两次长篇说教,其思想之深刻,其内涵之丰富,不但在印度,而且在东方的伦理学历史上大概也是罕见的,也是值得伦理学家认真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