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0~22日,第十一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大会由中国伦理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伦理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韩两国的120余名学者以“信息时代的应用伦理”为主题,就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以及信息时代的应用伦理论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现将会议涉及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关于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信息时代应用伦理学的精神气质 部分论者认为,应用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应用伦理学到底是一种基本价值观还是一种程序方法论。针对国内学者偏执于两端的倾向,与会代表主张将应用伦理学看作是二者的统一。即一方面应当坚持应用伦理学的基本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应当充分发挥应用伦理学的工具性、程序性特点,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而对于信息时代应用伦理学的精神气质,有论者认为应当包括认知向度、臻善向度和审美向度。具体说就是以科学的求真,人文的智慧,伦理的底蕴,将求真精神、臻善精神、达美精神的理性、伦理、审美多向度在科学伦理精神中契合,既尊重人的价值,也尊重自然的价值,最终实现应用伦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有机统一。 关于市场经济领域中道德的适度定位问题 有论者认为,应当区分市场经济领域中的道德和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对市场经济领域中的道德既不能采取浪漫主义态度,也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而应当给予适度的定位。具体包括:道德内容由偏重求善向善的境界转向侧重正当的行为规范;道德地位由比较张扬的显赫的首要地位退到配合法治的从属的第二位置;道德选择由寻求并强调其必然性和普遍性改为尊重每一个主体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权利;道德评价由“非此即彼”的刚性标准变成“非善非恶”的宽容性标准。为市场经济领域中的道德适度定位,并不是降低全社会道德建设的要求,它有助于避免把市场神化或理想化,把所有社会生活领域市场化,把市场经济领域与其他领域混淆起来的倾向,从而既纠正道德浪漫主义的做法,又克服道德虚无主义的态度。也有论者将道德体系同市场经济的相适应看作是一个能动的道德价值的建构过程,认为道德体系同市场经济相适应是整个价值生态体系同市场经济的相适应,因此必须考察“经济增长”、“进步”、“发展”、“至善”诸理念作为“相适应”的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关于经济伦理与管理伦理 部分论者重点探讨了经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主张应当区分经济伦理学与经济伦理规范体系、经济伦理思想与经济哲学之间的不同,认为经济伦理学是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经济活动中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为社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确立道德价值准则和道德理想的科学。也有论者认为,经济伦理本质上是由经济必然性所派生的伦理应然性,具体表现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伦理理念、伦理行为方式以及经济活动主体间的伦理关系。此外,与会代表还探讨了福利经济学的经济伦理、亚当·斯密问题以及经济伦理学的具体运用问题等。对于管理伦理的探讨则集中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伦理建设问题。有学者从韩国企业伦理发展的经验出发,主张信息化时代的企业伦理应当实现从“以供应者为主”向“以消费者为主”的转变。 关于制度伦理问题 部分论者首先对制度伦理的内涵做了考察和分析。有论者指出,制度伦理有着与个人伦理、伦理制度研究不尽相同的领域,制度伦理的论域是对制度主体的伦理要求,是对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合伦理性的思考,也是对制度安排、发展与创新的道德评价和伦理评判。也有论者指出,人们长期将制度伦理的理解仅限于制度的伦理化和伦理的制度化,这实际上是将制度伦理局限于制度设计伦理。完整意义上的制度伦理应包括制度设计伦理和制度运行伦理。所谓制度运行伦理,是指在制度运行或实现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是制度设计伦理与现实生活的中介,是制度设计伦理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对政治伦理的探讨是制度伦理讨论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有论者指出,从伦理学的视角看,政治正当性的实质在于谋取社会的“优良的生活”,这是作为人类政治得以存在的价值根本,是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国家与社会、政治家与公民有效结合的基础和途径,决定了人类政治生活的变更和形式。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自由主义的政治伦理观、政府制度选择及其道德原则等问题。在制度伦理讨论中,部分论者还探讨了道德规范转化为现实道德行为的机制以及社区道德建设的问题。 关于信息时代的科技伦理问题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它不仅要求我们加强对网络伦理本身的研究,而且也使原有的家庭伦理、市民伦理、交往伦理均面临着挑战。这凸现了当代新技术革命下人的社会责任问题。而人的社会责任从本质上看,又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则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种人与人的新型社会关系,实现人对技术的自觉有效支配。 环境伦理是科技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论者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伦理关系,这种伦理关系体现在自然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及以自然为中介所产生的利益关系。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人具有积极的主导作用和意义。也有论者否定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认为非人的自然存在物不可能充当价值主体。还有论者从环境伦理学中的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争论入手,主张辩证地理解主体性、主客体关系、个体和整体的关系,这样既能坚持整体主义,又可避免“环境法西斯主义”。此外,还有诸多学者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与会代表分析了中西诚信的区别,考察了中国市场经济失信现象产生的根源,主张现代社会中的信用并非是一种人的主观德性,而是一种关系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