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行为合理性的伦理学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剑旄(1963-),男,湖南茶陵人,株洲工学院学生处处长,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伦理、德育学和人学研究.(湖南 株洲 412008)

原文出处:
株洲工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的节俭观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局限性,而消费主义只是市场经济中异化生产和异化消费的产物。中国的消费主义者提出的消费光荣、节俭不是美德,对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既没有对症下药,且危害极大。消费伦理冲突和矛盾的症结的解决,在于消费行为合理性的评价标准的界定,其标准应是四者的结合:需求层次标准、效用标准、社会规范标准和生态标准。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字号: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话题,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它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投资、消费、出口)之一。现代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市场经济的演进无不浸漫着消费主义的迷思,而当代对经济增长的迷恋和狂热也来自消费主义的伦理辩护;这样,在经济发展中,消费伦理不可避免地陷入节俭是美德,还是(高)消费是美德的两难境地。

      1 传统节俭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节俭即节用俭约,传统节俭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管理上的开源节流,另一方面是个人消费上的节制。基本观点是:(1)俭善奢恶;(2)节制人性欲望来实现尚俭杜奢的伦理目标,安贫乐道,修身养性,不作享乐性消费;(3)尚俭节用、富国裕民为治国之道。

      中国的传统节俭观经先秦儒、墨、道家各派提出、争论、宣扬之后,在西汉中后期,“戒奢崇俭”成为中国历史上正统消费伦理思想。“成由勤俭败由奢”已是家喻户晓的生活箴言和人生座右铭,被视为国之大脉,家之根基。不影响管理效率的国家行政开支方面的节俭不仅是美德,而且是应发扬光大的传统美德,它有利于建设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这是传统节俭观的合理性之一。本文在此探讨的俭奢是指个人消费行为。个人消费的节俭一直是家庭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积累的源泉之一;特别是建国以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对中国大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的工业化起了重要作用。即使是今天,节俭仍是广大低经济收入家庭的稳定、延续、发展乃至获取幸福的重要经济行为方式。在和平、发展与环保成为21世纪的主题、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传统节俭观这一国民性无疑是绿色经济发展、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依赖的深厚的道德资源。此外,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资源贫乏国,特别是货币资本相当缺乏;中国既是世界上第二大资本输入国,也是第五大资本出逃国[1],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在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在高科技和信息产业领域急需大量的资本投入,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节俭观的节约意识导致的高蓄储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居民对国家发行的几千亿国债的踊跃认购,就说明了这一点);它也具有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作用。

      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情况下,自然经济条件下孕育成长起来的传统节俭观的局限性仍然是明显的。第一,对区分奢俭和评价个人消费合理性的标准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界定。儒家把“礼”作为评价奢俭的标准,反对超越等级礼制标准的消费,明显带封建等级制的色彩。墨家主张社会各阶级都实行低水平的消费标准,虽然有主张平等的伦理意义,却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量入为出”的标准会导致“富人无奢侈”的有悖常理的结论;“而以社会平均消费水平作为标准,恰恰回避了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评价。”[2]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经济学标准,也过于简单和笼统,不能对个人消费行为合理性进行科学评价。既使是厉以宁先生提出的个人消费行为双重标准体系(个人目标和社会规范标准)[3]仍不够全面,它能对节俭、吝啬做出评价,但对于合乎社会规范的奢侈性消费的评价却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个人消费所占用或消耗的资源的社会供求状况与个人目标并没有必然联系,并不是个人目标所关心的。第二,没有正确认识到消费与经济生产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否认了前者对后者的积极推动作用。市场经济是消费需求主导型经济,消费需求是影响投资方向、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消费结构改善和提高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据测算“近年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5%,明显高于其它因素。”[4]传统节俭观总体来说,强调低水平的个人消费,忽视甚至否认了消费对生产的重要作用。第三,在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社会生活质量改善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传统节俭观无疑是阻滞群众生活改善的观念因素。

      由于传统节俭观,既存在着明显的合理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说明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与市场经济、同时也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伦理价值相适应和相协调的消费观和节俭观。而这种消费观是不是一些人提倡的“消费是美德”、消费主义的或“消费社会”式的消费观呢?

      2 消费主义的谬误

      消费主义(consumerism)是在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上抬高、突显消费的作用、忽视生产和资本积累的作用,认为消费决定一切;在消费的价值取向上,消费就是一切,崇尚消费得多(数量和种类上多,特别是比别人消费得多),认为消费是快乐幸福的唯一源泉,它不仅带来舒适、新奇,甚至带来美丽、权力和地位。消费主义造成了众多“为消费而消费”的异化消费现象,是过度消费、奢糜性消费的精神保护伞;它与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消费主义突出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生产的消费目的,这无疑是合理的。但消费主义是市场经济中异化生产所导致的异化消费的理念。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动力导致过度生产,过度生产使生产规模、技术规格越来越大、能源需求越来越多;而过度消费只不过是作为补偿过度生产(异化生产)的异化消费,异化消费使人们把消费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幸福程度的标准,从而有助于刺激异化生产。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广告和西方消费文化的全球化在不断地强化着这个过程,人在市场机制的驱使下成为“拼命花钱”的机器而已。异化消费也许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市场失灵”,这需要人类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人类必须走出单一价值取向的泥潭,寻找别的幸福来源(价值)。例如对消费主义的替代价值(alternatives to con sumerism):稳定而关怀的家庭,安全而充满活力的社会,有意义的工作,身心的健康,生物多样性的奇妙和自然风光的美丽,开明的众人参与的民主政治等等生存价值[5]。21世纪末西方出现了逆消费主义的Down-Shift趋势,即少工作、少消费、多寻找充实生命意义的活动,正是这方面的实践。但由此出现经济发展的衰退,穷人无法改善生活怎么办?这一矛盾的出现说明可持续发展是综合的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作为其意识和价值基础,不仅需要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还必须有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的改善特别是分配结构的改善作保证,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下,保障人类基本需求战略的完全实施。否则仅“贫困污染”(Poor pollutions)加上“富裕污染”(Rich pollutions)就足以使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人新的妄想或虚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