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思想渊源考

作 者:
冯时 

作者简介:
冯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100710

原文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内容提要:

儒家之道德思想禀承于周,孔子及其弟子已有明确的表述。很明显,儒家道德思想虽经孔子的发展而趋系统,但其思想的核心来源于周则是事实。有关这方面的探索,郭沫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便作成《周彝中之传统思想考》(注:见《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寻导儒家道德思想渊源,获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它使我们可由真实之史料清晰而可信地将儒家道德观之形成追溯出来。现在我们根据出土文献,就儒家道德思想的结构及其所涉及的某些细节问题略作申述。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文与德

      根据对西周金文文献的分析,“德”字作为人们对于品行修养的独特表述形式,这种思想显然已为当时的人们所普遍接受。金文习见“德”、“正德”、“懿德”、“孔德”、“介德”、“元德”、“明德”、“哲德”,都是对品行高尚者进德修业、得己得人的称述。事实上,“德”已经成为西周社会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并为后人率型效法,敬之秉之。

      殷商甲骨文有“徝”字而无“德”字,“徝”字或从“行”从“直”,知其形构本应从“行”从“直”,为会意字,乃象行道以直视之,故有巡省、行视之意,并不含有道德的意义。至西周金文“徝”、“德”二字始有分别。一方面“徝”字继续存在,用为人名,仍不作道德解,仅于西周早期偶尔借用为“德”(辛鼎);另一方面,“德”字则自西周初期便在“徝”字的基础上孳乳“心”符而成,并用来专指道德,只偶与“徝”字相通而借用为人名。显然,“德”实为从“心”“徝”声之字,“心”为意符,特指人的内心修养。至西周晚期,“德”字又省却“彳”符而作“惪”,如嬴霝德诸器之“德”于壶铭作“”,他器铭作“德”,知“德”、“ ”本同字,惟“”乃“德”之省写而已。后人于此不明,遂别“德”、“ ”为二字,已谬之千里。

      《说文·心部》:“,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心。”段玉裁《注》:“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俗字假‘德’为之。《洪范》:‘三德,一曰正直。’直亦声。”又《说文·彳部》:“德,升也。从彳声。”许慎、段氏皆未审徝(衠)、德、三字之演变,故所说不尽可据,惟解“”(德)乃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即得心得人,最切真实。

      “德”字从“心”为意符,表明古人修德全在于内心的修养。《论语·宪问》:“修己以敬。”是养德在于修己。《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朱熹《集注》:“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此文所述修身以上,乃明明德之事,所以修身在于正心,心正则德成。由是观之,“德”字的形构或解为会意兼声之字,也未不可。字从“心”从“值”,以会省心视心之意,“徝”亦声。“德”或省作“惪”,径以直视其心为会意。《论语·里仁》引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又《论语·学而》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即省心之谓。“徝”字、“惪”字皆从“直”会意,《说文·└部》:“直,正见也。”直视正视其心故可正心也。《左传·襄公七年》:“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杜预《集解》:“正己心,正人曲,德、正、直三者备乃为仁。”人需内省其心而求其正,是谓修身修德也。

      西周师望鼎铭云:“丕显皇考宄公,穆穆克明厥心,哲厥德,用辟于先王。”大克鼎铭云:“穆穆朕文祖师华父冲让厥心,宇静于猷,淑哲厥德,肆克恭保厥辟恭王。”皆云修德当以正心为本。《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礼记·乡饮酒义》:“德也者,得于身也。故曰: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务焉。”《管子·心术》:“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所以得身得心即为修己。此与西周时期人们所具有的修德在心的传统理解吻合无间。

      内省其心,使心正为德,这种思想直至西周才最终完善起来,这一点通过“德”字由商代之“徝”至西周之“德”的转变便已反映得很清楚。换句话说,周人将“徝”字增加“心”符为“德”,并作为道德的规范表述,正是他们所构建的独特道德观的体现,而这恰恰为晚起之儒家所继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