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实践观:跨世纪之思 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象密纳发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时才出来飞翔。的确,每当时代嬗变、世纪交替,人类总是将超越具体纷繁复杂的现象界、把握事物总体、总结历史和展望未来的精神使命赋予哲学。 今天,又值世纪之交,常常是“后思”却又为“先导”的哲学,面对的是怎样一幅世界图景呢? 第一,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全球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第二,改革、开放的中国,以东方巨人的雄姿走向世界,将在21世纪完成辉煌的现代化事业;第三,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第四,文化转型问题再度凸现,儒家文化的新命运和西方文化的走向将在21世纪备受关注;第五,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也将在21世纪全球实践中作出新的、决定性的“检验”,等等。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上说,21世纪都将是20世纪问题的解答录。 跨世纪的解答需要有跨世纪之思——新的哲学观念,只有她才能科学理解本世纪全球巨变的深层意义,正确预测新世纪的未来进程。这一新的哲学观念,便是笔者提出的“交往实践观”。 笔者曾在《广义认识论原理》一书中指出:所谓交往实践观,是指由多极主体通过改造相互关联的中介客体而结成主体际关系的物质活动。作为新哲学观念,她是在变革传统实践观基础上产生的。 就哲学观念变革来说,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末,发生过两次重大转折。上一世纪性转折可称为“实践哲学”的转向运动。这一运动的主旨或精神成果,就是将自然本体论和认识论排挤出哲学的中心位置,而取实践哲学代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非马克思主义,也无论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操作主义还是欧洲大陆的实证主义、科学哲学,都将实践观作为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础,以实践原则作为哲学研究的总原则。然而,作为这一时期实践哲学体系中心观念的实践观念,其基本思路仍然是“主体—客体”两极框架,这集中地体现了工业化文明早期时代的“自我中心论”情结,并具有浓郁的单一线型思维方式特征,其根本缺陷,在于具有单一主体性、单一实践关系(即排斥“主—主”关系的“主—客”关系)、单一动力观和单一运行观等,从而受到人们的强烈批评。 今天,面临新的世纪之交,全球正经历新的转变,人类实践观亦再次发生重大变革,从传统单一主体论模式向多极主体间交往实践观转换。与传统实践观上述四种缺陷相反,交往实践观新特质在于:(1 )多极主体性;(2)主体际关系与“主—客”关系的统一;(3)主体际关系与“主—客”关系构成实践的复合动力观;(4)多重实践进程,等 等。进而,作为新哲学框架,交往实践观还包含着更广阔的视野,即“三重结构、双向整合”。所谓三重结构,即交往实践的向度可分为三个方面:(1)实体结构(“主—客—主”结构, 从自然交往转换入生存交往、生产交往、生活交往、政治交往等);(2 )意义结构(交往实践对于各极主体的意义不仅迥异,而且相互关联和缠绕);(3 )辩证结构(历史性交往实践存在着规范侧度和否定侧度)。所谓双向整合,则是指交往实践一方面内化为各极主体的存在方式,形成个性化特色;另一方面又不断整合出共同性、共性规范、一体化结构的存在。双向整合亦是递升的:从基础性交往实践层次上升到精神交往层次,进而可造就个体思维与社会意识形态,民族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从而构成交往世界的总体图景。 “交往实践观的转向”已成为跨世纪的精神潮流,是其总格局、总趋向,并正在全球各重大领域内充分展现。 世界主题的全球学转向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就发展问题而言,由全球性发展实践的大潮推动,继而受蓬勃兴起、不断嬗变的发展理论和发展科学的冲击,终于突进世界哲学的视野,叩响了发展哲学的大门。各种发展观应运而生,作为在整体上解答全球发展之谜、探索发展内在逻辑的发展哲学,已成为全球各国研制发展战略、建构发展理论的观念前提和核心纲领,引起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全球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发展观在本世纪末正经历着深刻的嬗变。这一变革被称之为“全球学转向”,它包括“发展主体的转向”、“发展内容的转向”和“发展视界的转向”三个方面,其实质是走向多极化主体的交往实践结构。 发展主体的转向。从历史学意义上说,这一转向包括前后相继、性质迥异的两次转变;从逻辑指向来看,是从单一化主体向全球化主体即多极化主体转变扩展的历程。 众所周知,上世纪末至本世纪中叶,发展主体发生第一次大转变,即从西方发达国家“增长极”向不发达国家转移。早年完成了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用商品和大炮轰开一个又一个古老封闭国土的大门,在全球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发展体系,迫使附庸国、殖民地跟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走西方化道路。尔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苦斗,广大发展中国家终于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了发展主体的资格。但是,这些新起的发展主体在追求现代化之初大多未摆脱“西方中心论”观念,盲目摹仿、照搬西方早期发展经验,缺乏自觉的独立自主意识,从而遭致严重挫折。相反,那些从本土实际出发独辟蹊径地探索发展道路的国家却获得了成功,这表明多极化主体的初步崛起。 第二次转向,则是从欠发达国家转向全球,西方发达国家又迫不及待地重新加入发展主体行列。究其原因,这是世界性发展的挑战和全球化竞争的必然结果。西方社会在经历了战后短期繁荣之后,相继陷入经济衰退,社会机体僵化,文明老化,活力锐减。而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则经济增长迅速,社会现代化速度惊人,呈咄咄逼人的态势。全球竞争使各国都成为发展主体。各国在发展目标、方向、道路和模式上均呈现多元化,因而发展主体在全球化的同时走向了多极化、异质化。多极化主体成为世界发展的跨世纪现象。 内容的转向。由于发展主体的多极化,引起了有关发展问题(如含义、道路、关系等)一系列传统观念的根本性改变。首先,发展含义的改变。传统观念对应于单一发展主体——不发达国家,因而认为发展是仅限指“那些处于传统或不发达状态的国家、地区和人民通过发展经济、变革社会文化形态而走向现代化、发达状态的历程”。而新的发展观对应于多极化主体,指称发展的含义也相应扩大:它不再仅仅指从不发达、传统状态走向发达、现代化的过程,而且包括发达国家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跃迁和转型。因此,发展应是各发展主体从一种现存经济社会形态跃迁、转型为新的、更高的经济社会形态的过程。从传统走向现代化,从现代化走向后现代化,都被纳入发展的含义之中。其次,就发展的道路和模式而言,“西方中心论”被否弃,那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现代化标准模式,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全球发展模式既高度多元化、又日益一体化。发展成为全球社会成员间交往与双向整合的产物。这一根本性变革,导致了全球“发展视界的转向”。